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水晶環佩:見證八百年前宋人高超工藝
2016年09月10日 來源: 臺州晚報

  無色透明,線條洗練,通體平素,一個極致簡約、時尚典雅的水晶環出現在800年前的黃巖宋墓之中,著實讓人有穿越之感。

  墓主趙伯澐把玩的這枚水晶質環形佩飾應是一件腰佩,為整塊優質天然水晶磨制而成,其制作技巧和工藝水平令人嘆為觀止!很難想象在沒有高精度機器設備的古代,竟能夠研磨出如此平整、光亮、剔透,弧線規整流暢的水晶物件?也很難想象遙遠的宋人就已經有著如此之高的審美和生活情趣!

  1這件器型算得上是大件

  作為水晶佩飾,這件器型算得上是個大件的。

  它的外徑75毫米,孔徑32毫米,厚度12毫米。從外徑、孔徑的尺寸比例來看,此件亦可稱之為“水晶璧”。古人稱此器物的邊為“肉”,孔為“好”。“肉和好”的比例關系不同,則決定了器物的名稱。漢初編撰的《爾雅·釋器》有這樣的解釋:“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它們之間的形制區別已經很少有人考究,時常將玉瑗、玉環,甚至將玉玦都歸屬與玉璧的范疇,統稱這類圓玉為玉璧。墓主視這件水晶環佩為心愛之物,專配有一根直徑0.55毫米,長270毫米的帶有精美穗頭的編織繩帶。繩帶材質和編織方式與同時出土的配在投龍玉璧上的是一致的。這件水晶環佩置于他頭部的右側入殮,被慎重地埋入地下。

  平滑光潔的器體就像剛剛研磨出來的,一塵不染,找不到一絲劃痕。素面、透明、無色,一如虛空的鏡像,讓人無從說起,無從感嘆,仿佛老虎吞天無從下口。無就是有,“無與有”這個核心審美理念又包含了老子思想的哲學意味。僅僅幾條洗煉的線條組成的形狀、氣韻,給人一種難以言說的舒愜之感。驚嘆之余,自己已然不覺地進入了它所營造的氣場。這塊水晶環佩純凈剔透、纖巧柔潤、光澤內斂的脫俗特性,驚為天人。即使在幽暗的環境之下,它也能吸收并積蓄光華,使其更加剔透晶瑩,奪人心魄。雙手將之捂攏,其透明的晶體則呈現出清純的琥珀之色。將之握在手中有種厚重實在的感覺,冰涼中見溫度,震動起來徐疾有致。相對玻璃或假的晶石來說,則冰涼而沒有生命,即使有靈動,也是疲弱而虛浮的。

  2南宋百工競巧,手工業興盛

  水晶清澈玲瓏,兼有玉石相親之雅,又因其瑩如水、堅如玉,在古代被認為是玉的別屬,所以擁有一些叫人神思恍惚的名稱:“水精”、“千年冰”、“玻黎”、“菩薩石”。水晶以其晶瑩透明、溫潤素凈而被人們視為圣潔之物,并相信它能“御邪摩魔,斥鬼神”,是吉祥之象征。古今中外的占卜者,常用它來獲取世間事物的征兆或預測未來的吉兇禍福。古人堅信水晶里面充滿玄奧。

  世界水晶的主產地在中國,使用水晶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有專家稱可以追溯到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商周以后,水晶制品的制作更加精細生動,春秋時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隨著玉器的生產進入鼎盛階段,宋代已有水晶使用的記錄。宋代書畫大家米芾在其所著《硯史》中云:“信州水晶硯,于它硯磨汁傾入用。”

  南宋百工競巧,手工業興盛。這是特定的歷史條件所產生的,隨著北方人口的大批南下,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手工業迎來了南北技藝相互碰撞、融合創新的嶄新局面。宋代官方手工業管理機構龐大,當時的工部“掌金銀犀玉工巧及采繪裝鈿之飾”,重要工種達42種。所以,這一時期手工業的發達為宋代商業的繁榮提供了堅實保障。此時的城市經濟繁榮,貿易活動突破了以前坊與市、晝與夜的限制,這些在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宋吳自牧《夢梁錄》等筆記中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宋代家具發展的社會背景》)。1987年11月,黃巖文物部門大修宋乾德二年(964年)的靈石寺塔時,從塔中清理出4000多件文物。其中多為文化藝術品和宗教供養品,根據文物質地可分為金銀銅鐵、陶瓷琉璃、石雕造像、磚刻木雕、絲織紙品、藥材珠寶等20大類。這批文物有50余件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從這一側面可見宋代黃巖的手工業的發達興盛。3玉石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宋代是中國玉石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經過五代十國漫長的手工業低潮之后驟然升溫,國家的統一帶來了文化經濟的繁榮,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代玉器的空前發展。

  黃巖宋墓出土的水晶環佩作為南方地區考古發現的南宋水晶制品,甚為罕見,呈現了當時手工業的高超水平。水晶是一種硅酸鹽礦物質晶體,其成分為二氧化硅等,硬度很高(不低于摩氏七級),用工具進行磨制雕琢,一不小心就會崩裂破碎。這件水晶環佩線條流暢,孔徑中規圓潤,璧面平滑如鏡,讓人難以思議的是800年前的古代,它究竟是用什么機械設備磨制出來的?留給我們的只有瞠目結舌的感嘆和無限的想象。在感懷工匠精神的今天,我們無法想象匠人如何獨具匠心,是否在非常悠閑的狀態下,作水滴石穿一刀一刀地琢磨?

  匠人留給我們極其簡約的線條和凝練的造型,讓人自然想起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理念中“少就是多”,就像蘋果手機一向強調簡潔,能簡單的絕不繁雜。直線突出、外形瘦挺是宋代的藝術形象,好比宋徽宗俊朗秀氣的瘦金體書法,這枚水晶環佩也讓我們得以窺見南宋的風骨柔情。

  古人除了香車寶馬,最鐘情的就是佩玉。水晶屬于玉石的一個種類,有“水玉”之稱。收藏熱始發的宋朝,文人墨客把玩的玉璧、環佩,已化身為文人符號的一部分。一枚環佩垂于腰間,就像現代男士喜愛戴“愛馬仕”皮帶,很有“高富帥”的派頭。琴棋書畫、焚香插花的宋人具有雅士的藝術品位,“城會玩”的趙伯澐絕非現代的庸俗做派。水晶環佩在寬袖廣襦的皺裥里,衣袂翩翩的開合間頗有“虛實相生”的妙趣,又有些“天圓地方”的禪意。行步則有環佩之聲(《禮記·經解》),墓主趙伯澐看重的當為風雅。

  佩戴美玉環佩,那是自古以來天下文人的終極理想和美好夢境。手上拿捏把玩舒心貼肺的美玉,那渾身上下的敦厚內斂,古雅蘊藉,會把文人們心騖八極的意緒收納安放,從此江山不想指點,社稷無關痛癢,他們便有了些許儒家的溫潤,道家的逍遙和佛家的清空,那一枚佩玉足以獨善其身。4還原宋時黃巖無限的意蘊宋人尊崇自然,講究簡煉,提倡節簡,追求規范,這些觀念體現在器物上就使之呈現出一種雋秀之美。平淡嫻雅、質樸溫厚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宋代的文人們在熱衷于研究筆、墨、紙、硯等文房用具之余,還迷戀上了收藏古代器物。宋代之前,古物收藏多是帝王之事,但至宋代,收藏金石的風氣開始流行于文人之中,一些昔日不可親近的廟堂重器被引入書齋,成了賞玩的陳設。金石學在宋代興起,發展不及百年就已相當興盛,這使得宋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收藏熱”的時代。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就是一名宋代知名的金石收藏家,所著《金石錄》是一部繼歐陽修《集古錄》之后,規模更大、更有價值的研究金石之學的專著。

  審美上的“好古”也使得宋代的許多工藝美術(特別是文人喜好的工藝美術)超出了一味地描金畫銀、嵌珠綴玉,以及對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富占有的炫示,而能達到較高的審美精神層面,對古代的審美思想作積極體悟,所以,清新、古樸、質拙的審美境界成為當時許多文人的自覺追求。

  墓主趙伯澐收藏的這枚素面素心的水晶環佩,留有先輩們的手感和溫度,呈示出宋代注重形神勾勒的簡樸玉雕風格,符合了宋代內斂清雅、不事雕琢的審美取向,也展現了以理涵藝、以藝呈德的價值觀。手工藝的智性與靈性,靠的是地域文化的滋養。這枚水晶環佩靜雅、精微、清朗的文人氣質,還原出宋時江南黃巖無限的意蘊。

原標題: 水晶環佩:見證八百年前宋人高超工藝

標簽: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趙靜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