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匠心|子承父業,他們是翻簧竹雕的守望者
2016年07月21日 來源: 浙江在線-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葉晨曦 葛偉瑩

  翻簧竹雕是黃巖的傳統工藝,因其雕刻在毛竹內壁的簧面上而得名。黃巖是國內最早創造翻簧竹雕的產區之一,也是國內目前保存該手工工藝流程最完整的地區之一。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沖擊,翻簧竹雕這項傳統手工藝卻走向了下坡路,但是它仍然堅強地被傳了下來。

  目前,黃巖做翻簧竹雕的人雖然寥寥無幾,但是卻有一對父子堅持了下來,擔起了黃巖翻簧竹雕傳承的重任,努力將它傳承下去。他們就是羅啟松和羅文弛父子。

羅啟松在教“學生”

  因緣際會,羅啟松邂逅翻簧竹雕

  說起黃巖的翻簧竹雕,知道的人都會想到羅啟松,說他是黃巖翻簧竹雕的頂梁柱,殊不知他與翻簧竹雕本在兩條平行的路上,因緣際會,才交叉在了一起,從此相伴相隨六十年。

  羅啟松1935年出生在黃巖,小學畢業后,他就在家務農8年,學會了全部的農活。“那時年輕,不知天高地厚。”羅啟松告訴記者,因為念小學時,他就在家里利用業余時間作畫,自學芥子園畫譜,臨摹畫冊的各種技法,所以他想去報考藝術學校,就去找正在鎮政府開會的大隊領導打證明,但是大隊領導說農民不能去考學校。他說為什么農民不能考呢?就和那位大隊領導在辦公室里爭了起來,驚動了當時的城關鎮黨委書記。

羅啟松《黃山煙云》三折屏風

  那位書記說吵什么呢?他說沒有吵,只是在和他們講理。書記聽說了他的要求,問他有什么本事想考學校。他說自己會畫畫。書記說不信,于是他回家拿了多幅畫給書記看。在羅啟松不知道的情況下,這位書記將羅啟松的畫送到了當時的黃巖翻簧廠。后來,他對羅啟松說,不要去考學校了,去翻簧廠工作怎么樣?就這樣,23歲的羅啟松被破格招進了黃巖翻簧廠。

榮譽證書

  一進入黃巖翻簧廠后,羅啟松就顯得有些“另類”。科室里的其他人都用鉛筆一點點地畫,只有他是用毛筆畫的。“她們用鉛筆只能畫一塊巖石,而我用毛筆可以把整個山水都畫出來。”羅啟松說。

  有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說他傻,師傅叫他用鉛筆,他竟然用毛筆,還告訴了師傅。不過師傅看到后,不但沒有批評他,還鼓勵他。“我拼命地畫,一有空就坐下來作畫,天天畫,因為有繪畫的基礎,不到三年就出師了。”羅啟松告訴記者,這期間,他對雕刻有特別的研究,出師后就從事創新工作,還獲得了很多的獎。

  子承父業,讓翻簧竹雕傳承下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黃巖翻簧廠轉戰木制禮品,翻簧竹雕開始走下坡路。1985年,黃巖翻簧廠再也不做翻簧竹雕,羅啟松也深受打擊,但是他并不灰心,立志要將翻簧竹雕重新拾起來。“我想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把翻簧竹雕做好。”羅啟松說,從那時起,他開始每天爬方山,在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他就剛爬了山、打了太極回來。

  1995年,羅啟松退休了,也有人高薪聘請他去做設計,但是他都婉拒了,他覺得錢是賺不完的,只有把翻簧竹雕傳承下去,才是他的愿望。

  他向相關部門反映,得到了支持,辦起了翻簧研究所,終于將斷了十幾年的翻簧竹雕重新拾了起來。“我租了房子,叫了幾個工人,成立翻簧工作室,家人無條件地支持我,一起輔助我。”羅啟松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他錯過了評大師的機會,退休后,省里相關部門卻打電話主動邀請他評選。

羅文弛在雕刻

  而羅啟松的兒子羅文弛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耳聞目染,也慢慢地走上了傳承翻簧竹雕之路。

  羅文弛出生在1966年,那一年他高中畢業放暑假,羅啟松帶了些廠里的外加工活回家給他做。那時,他就開始接觸翻簧竹雕的加工。

  “我也是從小就喜歡畫畫,常常自己拿著筆畫。”羅文弛告訴記者,他高中畢業后去省工藝美術學校培訓了一年再去考試,后來考到了安徽商業學院廣告裝璜專業,畢業后就在椒江上班,做平面設計的工作,這期間一直沒有放下翻簧竹雕的學習。

  直到2000年,為了讓翻簧竹雕傳承下去,羅啟松開始招徒弟,招了五六個人,學了半年后,只剩下了一個人。“他們都很年輕,有些沒上過大學,有些剛初中、高中畢業,而翻簧竹雕要有繪畫基礎,不是一年兩年能學會的,這對他們生活產生了壓力,于是他們就走了。”羅啟松說。

  看著羅啟松招徒弟這么難,找不到接班人,羅文弛決定要替父親分憂,跟他學翻簧竹雕。“翻簧竹雕看著難其實也不難,但也花功夫。”羅文弛告訴記者,他學了3年就入門了。他和羅啟松學的套路也不一樣,羅啟松是從雕刻山水開始的,而他是從雕刻人物開始的。“刻人物比較難,我想先學難的,因為我覺得只要把最難的攻破了,其他的都會迎刃而解。”

  推陳出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這些年,羅文弛正式跟著羅啟松學習翻簧竹雕這項手工藝,但是他們也是各有各的特長。“我是學了三年后才嘗試鏤雕,而他一開始就學鏤雕。我讓他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做,他能雕得比人家好,我覺得很滿足,以后他肯定要超過我們。”羅啟松這樣評價羅文弛。

  如今的羅文弛,可以說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十年磨一劍,他收獲不少大獎。上半年,他的個人作品入選“江南百工——首屆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4月,他參加了臺灣浙江文化節臺州周非遺作品交流訪問;5月,父子兩人的翻簧作品入選華東竹刻藝術邀請展,同時在深圳國際文博會上又收獲大獎。“雖然人在途中,身心俱疲,但是能向同行學到課堂上學不到東西,畢竟他們所會的是一代代積累起來的。我爸直到現在,還一直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這種精神尤其值得我學習。”羅文弛說。

羅啟松作品《翻簧多寶格》

  在翻簧竹雕這條路上,羅啟松一直不斷創新。翻簧的雕刻,通常是去竹衣,露出竹簧,再在竹簧上雕刻。去年,羅啟松卻嘗試留著一點竹衣,讓翻簧竹雕更有立體感。除此之外,他還曾嘗試著用硝酸腐蝕,讓竹簧有層次感后,再雕刻。

  羅文弛不僅學羅啟松的技法,也學父親的創新精神。“為了讓產品增加亮度,大家通常會給它涂上一層油漆,但是這樣幾十年后油漆容易龜裂。”羅文弛告訴記者,如果用機器或普通的布去打磨,容易打磨掉竹簧的表皮,但是他想到了用絲綢去打磨,這樣處理后的產品更像象牙雕一樣,有著很自然的光潤。

羅啟松作品《百鳥翱翔》翻簧花瓶

  要想讓翻簧竹雕傳承下去,只靠他們父子倆是不夠的。為此,羅啟松每個周末都會去九峰古建筑的文化大院,給游人講解翻簧竹雕,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翻簧竹雕。此外,他們教出的徒弟還讓翻簧竹雕走進校園,讓翻簧竹雕得到更好的普及。

  “手要一直動,動才能產生變化。”在記者采訪時,還有一個“學生”正在跟著他們父子學習,他們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同時,不忘指點一下這個“學生”。

羅文弛《仕女》臂擱

  “藝術永無止境,傳承古老民族文化,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羅文弛說,翻簧竹雕作為一項傳統手工藝,費時費力,目前價格比較高,但是他想努力把這個推到每個人都買得起的位置,讓它重新走進家家戶戶,走進大家的生活中。

原標題: 匠心|子承父業,他們是翻簧竹雕的守望者

標簽: 匠心 竹雕 子承父業 守望 羅文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