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華
赤腳走鄉野,懸壺解急難。一個鄉村醫生為何這么“火”?帶著好奇心,記者前往湫山鄉實地尋訪。
一手絕活行醫鄉間
陳華家住沙地村,距縣城約40公里,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年近花甲的陳華,一頭黑色短發,皮膚黝黑,更像常年在田間耕作的農民。
“常去山上采草藥,你看我的手,太糙了。”陳華伸出右手,手指關節處被磨得粗糙發白,指甲縫里還留著泥土。輕輕一握,能感觸到他手掌里一層厚厚的老繭。
“走吧,還有好多病人等著呢。”來不及多寒暄,陳華急匆匆地往回走。
在自家的地下一樓,陳華開有一間中醫館。一進門,一股濃重的草藥味撲鼻而來,里面有10多個慕名而來的患者正排著隊。
村民說,陳華有個“怪”脾氣,只在上午號脈,一般看滿20個人就不看了。他耐心地跟大家解釋:“空腹號脈最準,號的人多了會有偏差。”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陳華把“問”放在最后。病人不用開口,他先號脈,再說病情,與病人想說的八九不離十。
號脈是他最拿手的。別的醫生號脈分六種脈象,他有36種:深、浮、滑、平、沉、洪……根據一些細微的偏差,他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陳華的精準號脈,讓不少村民佩服,“跟體檢報告基本吻合”。而且,他會把中醫一些較深奧的原理,用一口鄉音通俗地說出來,老百姓一聽就懂。
憑著這手絕活,陳華的名聲一傳千里,有人甚至專程從美國趕來找他號脈。他的一些奇招怪法,也為人們津津樂道。

永康一位60歲的林姓女士,去年八九月被查出肝癌中晚期,從此每周趕來看病。今年初的一個晚上,林女士突發高燒,難以起身。次日凌晨1時,接到求助電話,陳華二話不說,叫了一輛出租車趕了一個半小時夜路。號完脈,陳華又帶著病人家屬往回趕,開方子、配藥、煎藥……連續四五個小時連軸轉。
記者在中醫館看到林女士時,見她精神不錯,一個勁地夸陳華醫術精良、藥效靈驗。陳華說,經連續診療,林女士的病情得到控制。由于家境貧寒,陳華未收林女士一分錢的醫藥費。
隨著陳華聲名遠播,前來看病的人越來越多,來得早的人,凌晨4時就等在門口了,不少是從外地專程趕來的。
一天號20個脈,陳華的這個規矩輕易不破。他說:“醫生要對每個病人負責。”話雖如此,可遇到急重病人,陳華也會“破例”,哪怕是后半夜,只要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他也會披衣起床,叫車出診。
一顆仁心善待生命
在仙居農村,陳家顯得與眾不同:五層高的樓房裝著電梯。這部電梯,專為重病患者上下樓提供方便。經常有重病患者住在陳家治病,最長的住了8個月,不少人還長期免費治療、食宿。一日三餐,都由妻子蔣彩英安排得井井有條。
金華一個姓傅的病人,前年被查出肺癌,咳得厲害,整晚不能入眠。由于病人年已73歲,兩地來回看病不方便,且以務農為生、家境不佳,陳華讓她免費在家中治療、住宿。
對這樣的病人,陳華同樣細心照顧。一天夜里,這個病人突然咳血,陳華干脆搬了一把板凳坐在床邊,每隔五分鐘替她喂一次藥,愣是整晚沒合眼……在陳家,她一住就是三四個月。
對家境貧寒的患者免費治療,這是陳華行醫40年來的另一條規矩。
陳華并不是名牌大學走出來的科班醫生,年幼時就跟著父親和伯父學中醫。
如今,中醫館里還珍藏著1000多冊古籍醫書、600多本祖傳的從醫筆記。而他自己,40年來也寫下了500多本筆記,記錄著從醫經歷、研究藥方、草藥效用。
幾乎在每本筆記的扉頁,都能看到這樣一段話:“學醫先學德,不論貧和富;救人如水火,診斷精上精。”
2011年,一名患睪丸癌晚期的杭州病人,被一家大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情急之下,家屬慕名給陳華打來求助電話。當時,陳華正在北京出差,聞訊連夜飛回杭州,打車直奔醫院,為病人號脈、開藥。出院后,陳華又連續為他治療了四五年。在陳家,記者見到了這名病人,雖然看上去人較清瘦,但精神狀態和常人無異,連稱陳華“妙手仁心”。
這些年來,送到陳家的眾多錦旗和感謝信,講述著一個個這樣的故事。
來找陳華看病的人中,有高官名流,也有平民百姓;有富賈貴胄,也有窮困人家。該排隊的都要排隊,在他眼里,生命同樣寶貴,看病應以先后、輕重、緩急論。
都說醫生看慣了生老病死,對生命的消逝更看開些,但陳華做不到淡然處之。
在他內心,有一件事始終難以忘卻。8年前的一天凌晨,同村的蔣阿婆突發急性心衰。陳華心急火燎地趕去,前后不過10分鐘時間,蔣阿婆已回天乏術。站在床頭,面對猝然而至的死亡,陳華忍不住埋頭哭泣。
“人生無常,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人生無奈,有些事你無能為力。”他說,最痛心的是生命無可奈何地離去。有時候,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沉思,許久不出來。蔣彩英擔心地敲開門,常見他臉上掛著淚痕。
在外人看來,陳華說話聲音宏亮,臉上神采飛揚,而他的內心世界,也是如此生動和豐富。
陳華說,看到病床上沒錢醫治的病人痛苦扭動的身體,聽到病人家屬撕心裂肺的呼叫,那種對生命強烈的渴望,一次次震撼他的心靈,讓他不敢停下腳步。
一個夢想懸壺濟世
陳華的手機從不關機,患者能隨時找到他。每一個病人發來的微信,不管多晚,他都認真回復;在聊天記錄中,經常能看到他的承諾:“不要錢”、“這個費用免了”……
經多年潛心研究,陳華在治療血液病、腫瘤等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名聲在外。
這些年來,有人說陳華“傻”,若去大城市開診所,肯定能賺個盆滿缽滿。而陳華卻始終守在鄉間,不愿離開。
因為,這里有他的牽掛。陳華說:“鄉下人看病不容易,他們更需要好醫生。”
在藥房的抽屜中,有一左一右兩沓病歷。其中較厚的一沓上寫著免費,都是他免費為貧困群眾開的藥方,今年的賬單上,免費的是收費的三倍多。
為貼補行醫費用,陳華經常上山采藥,他開的方子,幾乎每味藥都是自己采來的。藥房里,1000多味草藥塞滿了一個個杉木籠屜,藥材被分門別類地裝進冰柜、玻璃罐、瓷瓶,貼著一塊塊小標簽。
這些容器裝的,也是歲月沉淀下來的故事。離家6里地的龍母山,是陳華常去找藥的地方。還在30多年前,他和同伴常背著竹簍翻山越嶺。如今,陳華的團隊已有6個人,常駕著小貨車去大山深處找藥。
“不看病就去采藥,身上摔得到處是傷。”蔣彩英有些嗔怪,也滿是心疼,“龍母山又高又陡,出了事可怎么辦?”不久前,他上山采藥時,一不留神腳底打滑,從山上滾落,摔斷了腿骨和指關節。
“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這是陳華內心深處的從醫境界。
為了這個夢想,在一方小小的研究室里,他一遍遍提取病患血清做實驗;在中醫館后面的空地上,擺放著20多個煤爐,他一次次用古法燒炭煎藥;在家里的書桌上,他一天天苦讀醫書,把各種典籍背得滾瓜爛熟……
在幾十年的行醫生涯中,陳華看到過疾病帶給人們的折磨,高昂醫藥費讓鄉親陷入窘迫。來找陳華的患者,很多是病入膏肓或無錢就醫的腫瘤病人,無論病情多重、家境多困難,他從不往外推。哪怕藥石已無效,也會陪伴病患一起面對病魔。
在懸壺濟世這條路上,雖然行得艱難與孤獨,陳華從未放棄,仍在堅定地走下去。
中醫館內掛著一塊牌匾,上書“杏林奇葩”四字,以此形容陳華,恰如其分。
原標題: 一個鄉村醫生為何這么火?行醫40年義診5萬人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