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島理發、上門問診、唱戲讓老人開心……
最近的這次寒潮,讓大家感受到了冰凍的滋味。就在這樣寒冷的天氣里,卻有一支義工隊,乘風破浪往返于溫嶺松門附近的海島之間,上島為老人服務,送去物資和溫暖。他們就是松門海島義工隊。
這支海島義工服務隊自去年7月開始,經常上島服務,受益群眾3000余人。
女理發師回鄉做起好事
海島義工服務隊的成立,得從一個人說起,她就是溫嶺石塘鎮隔海村的羅麗娜。
隔海村,顧名思義“隔著大海的村子”,是一個偏遠海島村,進出島只能坐輪船,風平浪靜時,從最近的陸地上島,也要半個小時。
45歲的羅麗娜在海島出生,在海島長大。因為島上的閉塞,還有生活上的不便,長大后的羅麗娜像村里很多年輕人一樣,離開了海島,成了溫嶺城區一名理發師。
羅麗娜說,隨著年輕人的離開,生活在島上的幾乎都是老人,“我們村65歲以上的老人,目前有396個。年紀最大的已經100歲了,大多已經七八十歲”。
幾年前的清明,羅麗娜回老家祭祖,跟隔壁阿婆聊天時,出于職業習慣,問起她的頭發平時都是怎么剪的。
原本只是隨便拉拉家常,沒想到阿婆拉著她的手,滔滔不絕地說起理發的不方便。
阿婆告訴羅麗娜,村里原來的老理發師去世后,就沒了理發師。老人們要理發,每次都是村里出錢,叫人上島。后來理發師嫌麻煩,又賺不到什么錢,沒人愿來。
老人們頭發長了,要自己坐船出去。阿婆長嘆:“年紀大了,經不起風浪的折騰,但沒辦法!我能走動還好點,那些八九十歲躺床上的,更是傷腦筋。”
回家后,阿婆那聲無奈的長嘆,一直回響在羅麗娜的耳邊:“我一直在想這事,覺得自己會理發這個手藝,應該經常回去,為村里的老人做點事情。”
義工隊半年服務老人3000余人
羅麗娜這樣想,也這樣做了。之后,她經常上島義務為老人們理發。
由于島上老人比較多,羅麗娜一天忙下來相當吃力:“每次都是早上6點從市區出發,8點上島,回到家都半夜了。”
每次披星戴月,但還是有很多老人無法服務到,老人們那失望和期盼的眼神,讓羅麗娜很難受:“我真的是心有余力不足!”
羅麗娜的情況,被松門義工服務隊隊長何榮富知道后,他決定經常召集隊員上島,給島上的老人們送去實實在在的服務。
何榮富說,每次上島前,自己會在群里發布通知,“大家會搶著報名,我們將人數控制在20人左右。”
34歲的鄭燕,是溫嶺呼吸病醫院義診隊的隊長,上島已經很多次了。
鄭燕說,家里人很支持她:“每次老公都說,你放心去吧,孩子我來搞定。”
不僅有家里人支持,同事和領導也都很支持。鄭燕說,上島基本上是雙休日,但有時候因為天氣和潮水的原因,定在工作日上島,同事會主動調班,給她騰出時間。
醫院領導的支持,讓更多醫護人員加入了服務隊。鄭燕說,現在每次上島的醫生都有七八個,內科、骨科、中醫科都會派人參加。
四十出頭的劉秀琴,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她既不會理發,也不會看病,但她用自己會唱戲的特長,給老人們帶去快樂。
每次上島,劉秀琴會帶上音箱話筒,還會叫上戲曲協會的小姐妹們。“每次我們都高高興興地去,每次都會去七八個。老人們點什么,我們就唱什么。”
這支海島義工服務隊自去年7月開始,半年服務老人3000余人。
老人說:他們的服務很貼心
對于義工隊的服務,老人們贊不絕口:“太貼心了,比兒女想得都要周到。”
松門北港村的張大爺,今年65歲,年輕時是個船老大。因為常年在海上討生活,張大爺壯年時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在張大爺的雙膝關節經常腫脹、酸疼,走路都有困難:“每次義工隊上島都會幫我做針灸,做了之后,會舒服好多天,我是天天盼著他們上島。”
何榮富說,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義工們會上門,將服務送到床頭。
老人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回饋義工,每次義工上島,老人們搶著來請吃飯,“他們爭著把我們往家里拉,或者給我們送東西。”
考慮到老人們生活都不富裕,給那么多人準備飯菜也不方便,現在服務隊上島,都是自己帶大米和蔬菜,自己燒中飯。
除了送服務,看到村里有生活困難的老人,義工們會湊錢買來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用品,送到老人家里。
100歲的林二妹,是隔海村年紀最大的老人,義工們每次上島,都會上門去看看她,噓寒問暖,還會給她帶禮物。說起義工們,老人笑得合不攏嘴,伸出大拇指,連連說好。
原標題: 溫嶺松門有支海島義工隊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