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貧窮帶進“十三五”。2015年年初,黃巖打響了“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戶”扶貧攻堅戰,截至2015年12月底,該區“消除4600”工作目標已全部完成,大部分家庭年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那么,黃巖區是如何幫助困難戶脫貧的?元旦前夕,記者就此走訪了黃巖區西部扶貧開發委及許多困難戶。
▲2015年12月16日,省人大核查組來黃巖區核查“消除4600”工作。
一家有難
從區到村紛紛伸援手
上月30日,在黃巖西部山區,汽車經過一路顛簸,繞過了一道道急彎險坡,來到海拔近600米的李家山村。這是富山鄉規模種菜最早的一個村。
該村與溫州交界,是富山鄉最偏遠的村莊,也曾經是全鄉最貧窮的一個村,被稱為“黃巖的西藏”。早年全村不通公路,從鄉政府出發,需要步行10公里才能抵達,4個自然村比較分散,從村頭到村尾要走好長一段路。村集體經濟空白,村內各類矛盾突出,是一個有名的落后村。可如今的李家山,一躍成為富山最富有的村子。村民們說,這一巨大的變化,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李德興。
如何帶領村民致富,成為李德興上任后首先考慮的問題。反復思考后,他認為李家山雖然山高坡陡,但地質肥沃,非常適合高山蔬菜種植。2007年4月,村干部們形成共識,開始發動村民種植高山蔬菜,當時村民的參與熱情很高。于是村干部充分利用區扶貧委的扶持政策,借扶貧單位之力,積極探索開展土地流轉種植高山蔬菜的路子,全力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近年來一些在外打工的山民,欣然回老家種菜;還有周邊山村的很多農戶,也在他們的帶動下種起了高山蔬菜。
村民李根土是一位油漆工,出生于普通農戶家庭,在李家山生活了多年。受父母平淡幸福生活的影響,他覺得居住大山里的日子也很好。手腳勤快的他,慢慢地有了一些積蓄。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他21歲的大女兒突然患上了白血病。為了幫助大女兒與病魔作戰,李根土幾乎花光了家里的積蓄。每月,大女兒的治療費需要一大筆,10歲的小女兒生活還不能自立,妻子只能呆在家里照料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一大家子全靠李根土一個人賺來的錢維持生計。2015年,他家成了年人均收入不足4600元的貧困戶之一。
看到李根土家陷入困境,由農村指導員、駐村干部和大學生“村官”等組成的李家山村扶貧小組,及時伸出溫暖的雙手。他們首先聯系黃巖區民政部門,幫助李根土申請到民政救助款1.5萬多元。接著駐村干部潘太尉,給李根土送去計生慰問金3000元。同時村里又發動黨員捐款,送去800元愛心款,再加上鄉里的扶貧救助款和李根土打工賺的錢,當年他們一家總收入達到近5萬元。正因為有這么多好心人的幫助,李根土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當天中午,記者來到富山鄉安山村村民周福青的家。只見他正在自家門前沐浴著冬日的暖陽,臉上滿是幸福的神情。要是在前幾年,他哪有這份閑心和笑容,一直在為養家糊口愁眉不展呢。
周福青曾經生過一場不小的病,花了家里不少錢。后來病好了些,可沒有工作只能閑在家里無所事事。兩個孫女要上學,兒媳在家照顧孩子,一家五口人,全指望兒子周黎明開車賺一些錢養家,日子過得很艱苦。在鄉領導和村干部的牽線下,周福青成了一名集鎮的綜合管理員,參與當地街道和市場秩序的管理。同時,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村干部和大學生“村官”等,還先后多次到他家了解情況,針對他家實際,為他量身定制增收方案,鼓勵幫助他的兒媳符海燕在家開了一家文具店。經過多方幫助和努力,2015年,他家五口人年收入達到了5萬元左右。
精準幫扶
構筑全社會合力扶貧大格局
黃巖組織黨政機關科研單位、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等,與扶貧重點村結對幫扶,并動員民營企業和愛心人士等力量參與扶貧,不斷加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構建起全社會合力扶貧的大格局。
在黃巖西部六鄉一鎮,一本“幫扶臺賬”架起了貧困群眾和結對干部間的親密橋梁。每個結對干部都要詳細填寫農戶2015年的家庭收入、耕(林)地面積和社會保障等民情狀況,致貧原因,并記錄干部日常的走訪工作和幫扶成效,由農戶、駐村干部、村黨支部書記、鄉鎮分管領導和主要領導簽字確認。
以農戶知曉度、認可度和滿意度為準繩,曬成績、比進度,逐月“銷戶”。目前,黃巖高標準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靠的就是“精準”二字。
找準、找全扶貧對象,實行分類施策,堅持精準導向,精準發力。今年年初,按照“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的要求,該區在原有低收入農戶數據庫的基礎上,全面開展拉網式專項排查,確保做到不錯戶和不漏人,確認了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戶數和人數,并做好信息核查、數據核實和建檔立卡等基礎性工作。
該區還通過前期對各低收入農戶的幫扶意愿的摸底,分類落實各種幫扶措施,把工作做實。其推出的有力舉措是:堅決筑牢“低保兜底”扶貧屏障,對家庭無勞動力又經濟困難的,做到“應保盡保”,全年新納入低保、五保和殘保對象有242戶486人;進行產業幫扶,對有勞動力和有發展愿望的,幫助他們發展特色產業,共實施產業幫扶489戶1453人;實施就業幫扶,調整來料加工以獎代補政策,鼓勵低收入農戶參加來料加工,促進增收,并優先向低收入農戶提供公益性崗位;以金融扶貧為支點,撬動社會力量參與幫扶,開展低收入農戶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和扶貧資金互助社貸款,發展村級資金互助社14家,發放豐收愛心卡2.7999萬張,其中4600元農戶2500張,貸款168戶。
在搬遷幫扶這項工作中,該區則提出庫(長潭水庫)內移民與庫外移民相結合的工作措施。庫內移民向鄉鎮和中心村集聚,庫外移民采用集中套式安置為主。目前百畝洋庫外移民小區已進入報批準備階段,建成后將可以容納2400戶移民戶。洪嶼移民小區已基本完成一期建設。通過異地搬遷政策,目前已安置4600元以下農戶有72戶252人。另外他們開展的救助幫扶、結對幫扶和督孝幫扶等,也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扶貧開發之路,帶領黃巖西部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據記者走訪后得知,黃巖區“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主要集中在西部六鄉一鎮。“十三五”及以后更長時期,他們將努力確保貧困現象不反復,在實現“二不愁三保障”的同時,把重心轉到幫扶低收入人口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和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上來,以此推進扶貧開發向縱深發展。他們認為,小康路上不能讓一個家庭掉隊,應該把幸福的陽光灑向每一個角落。這也正是黃巖區西部扶貧開發工作提出的下階段攻堅目標。
原標題: 不讓一個貧困家庭掉隊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