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此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獲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天臺平橋有塊神奇的校園菜地連日本人都要千里迢迢來“取經”
2015年12月16日 來源: 臺州晚報 趙虹

  一個紅薯有多重?2斤?5斤?天臺一位科學老師帶領學生種的紅薯,足足有32斤!

  最近天臺平橋小學種出32斤重大紅薯的消息,上了電視,讓這所鄉村小學被市民關注。其實,這所小學的學生們不僅種紅薯、土豆、茄子,還種桑養蠶。

  不過,他們可不是單純種著玩的,人家可是做科學研究。《秋茄高產培植探密》、《豌豆莢里的豌豆》、《讓科學課因“亂”而“美”》……老師和學生寫的小論文,多次獲得國家級一、二等獎。就連杭州、日本都有老師學生前來參觀學習。

  最近天臺平橋小學種出32斤大紅薯的消息,讓這所鄉村小學被市民關注。其實,這所小學老師和學生寫的小論文,多次獲得國家級一、二等獎——

學生種出32斤的大紅薯。(圖片由天臺平橋小學提供)

  科學老師帶領學生種出32斤大紅薯

  燒草木灰、翻土、松土、種植上海青、種植玉米……如果你認為這是一位鄉村老農的種植計劃表,那就錯了,這是一位自然科學老師的工作筆記。

  這位老師叫龐榮華,今年52歲,有著三十多年教齡。

  “語文、數學、體育……除了音樂,我什么都教過。”和很多鄉村小學老師一樣,龐老師教過很多門課。8年前,他當起了專職的自然科學老師。

  “今年夏天疏于管理,結果不太理想!”說起種紅薯的事,龐老師皺著眉頭,失望明顯寫在臉上。在他原定的目標里,單株苗長出100斤番薯,單個最大50斤以上,才算成功。

  龐老師帶孩子們種紅薯,可不是種著玩的,用他的話來說:“為了搞科學探究,讓學生們知道植物生長跟空氣透氣性、肥、光幾個方面的關系。”

  紅薯也不是簡單的一種了事,下種前,下面挖了一個深坑,放了稻草、雞毛、草木灰,為了保持土質疏松,旁邊還放了一些伴了雞肥、草木灰的沙子。

  在周圍番薯藤要伸展的地方,孩子們鋪上了稻草。龐老師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紅薯莖節的根,不生長在地上,不生出小番薯,這樣長出的番薯數量少了,但重量就厲害了。

  “神八基地”留給孩子們耕種

  陽光下,小青菜、蒜苗,陽光下青翠欲滴,小小的塑料大棚里,芹菜、筍菜生機勃勃。旁邊還有不少桃樹、李樹……孩子們耕種的土地就在平橋小學的校園里,有2畝多。

  校長賈豐云介紹,這塊空地在新校園建設時,曾經被規劃成一個帶草坪的大花園,但最后決定留給孩子們耕種,“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科學課中的知識,認識更多的農作物,體會農作的艱辛。”賈豐云說,耕種可以讓學生們認識到農業科學技術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和收益,了解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從而激發他們科技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

  龐老師說自己上課時曾問學生,大米是哪里來的?雖然孩子們都來自農村,但回答讓他目瞪口呆:有的說是米行買的,有的說是超市里生產出來的。

  “不僅僅孩子們不知農事,老師也不清楚。”龐榮華說,學校一位年過40歲的男教師播種了3次青菜種子,竟然都沒有出苗,“育苗過程中澆水、蓋苗等細節,他統統不懂。”

  2007年9月,平橋小學搬進了新校園,這塊土地被分割成一小塊,分到各個班級。

  這塊土地,被大家命名為“神八實驗基地”。學校教導主任蔡冬芬說,當時“神七”飛天沒多久,為了激勵孩子們的創造性,就給這塊土地命名為“神八實驗基地”。

  學生的實驗對農耕很有幫助

  除了在地里種植,以龐榮華為代表的科學老師還帶領孩子們做實驗。實驗對象就地取材,實驗目的跟生活息息相關。

  去年秋天,“神八實驗基地”收獲了300多斤紅薯,如何讓番薯保鮮越冬,科技興趣小組采用挖窖裝桶藏薯、插管裝蓋封土、干薯藤覆蓋、塑料膜防雨雪冰凍等對比實驗法,探索出番薯越冬保鮮儲藏的簡易方法。

  這套方法現在就用上了,今年收獲的紅薯已經美美地躺在地窖里過冬呢。

  今年夏天,他們用蠶做了蔬菜農藥殘留量檢測實驗。

  夏季是病蟲害旺發季節,菜農為了防治蟲害,往往在蔬菜上加大除蟲力度,又為了趕菜價,常常提前收獲上市,給購買者帶來隱性危害。

  龐榮華說蠶對農藥極具敏感性,他帶領學生們將噴灑了氰戊菊酯、殺蟲雙等常用農藥的四季豆葉,鋪在塑料杯子的底部,再將剪碎的桑葉放在上面。

  養蠶是學校的傳統項目,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養蠶,學校特別在“神八實驗基地”旁邊種了近百株桑樹。

  往年養蠶為了吐絲,今年拿蠶做起了實驗,學生們特別上心。停止吃葉、不停滾動、吐出黃色液體、蠶體變色……學生認真細致地記錄了蠶寶寶的反應。

  實驗結果不僅然孩子震驚,也讓家長震驚。龐榮華說:“學生們回家告訴家長,很多人不敢亂打藥了。”

  學生寫的小論文全國獲獎

  說起論文,大家可能覺得那是大學生的事,但平橋小學的不少學生三四年級就開始寫論文了,而且還在全國獲獎。

  洪林輝、姚建翔如今是初一的學生了,但說起平橋小學,說起“神八實驗基地”,他們依然很自豪。“去年,我們上六年級的時候,還寫了《秋茄高產培植探密》的論文。”

  洪林輝說,他們在基地上種下一些茄子,三年級同學因上科學課《植物的葉》,到基地采摘葉子,把幾株茄子的葉子全部摘光。

  “茄子沒了葉子,可怎么活啊?”他們生氣地向老師匯報了此事,詢問是否要把茄子鏟除,種植秋玉米。老師當時跟他們說:“沒關系,茄子具有持續生長的習性,去除葉子,只要有腋眼,就能重新抽芽長枝,繼續生長結果。”

  “我們當時是將信將疑。”姚建翔說,雖然覺得老師可能是在安慰自己,但還是和小伙伴們一起重新給茄子松土、施肥,“沒想到,這幾株茄子后來的長勢和結果,比沒采葉的茄子個頭大,結果多。”

  “如果對夏季茄子產后進行剪枝、除葉,讓茄子重新發芽、生長,如能高產,可緩解每年8到9月期間的菜荒,還能節省開支?”他們向科學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獲得了老師的肯定和贊許。

  于是,他們就進行了茄子剪枝栽培的實驗探索,還根據實驗情況寫了論文。

  《秋馬鈴薯催芽的實驗探究》、《利用再生技術促進番茄增收》……學生們寫的論文真不少,好多篇還在全國獲獎呢。

  孩子們說自己收獲多多

  “我們不但要長期堅持給茄子澆水、除蟲、拍照、測量和記錄,還要上網、進圖書館查閱資料。有時還會皮膚過敏,苦不堪言。”洪林輝說,實驗是辛苦的事,但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收獲的喜悅,還有團隊協作,感覺自己長大了不少”。

  姚建翔自豪地說:“我會種植一種植物,我能進行種植研究,做到長輩們一般不能做的事。破除了科學探究的神秘感,特別有成就感。”

  季敏雖然還在上三年級,但拿起鋤頭是有模有樣,他笑嘻嘻地說:“爺爺常夸我,說我比我爸能干多了!”

  龐榮華介紹,“神八實驗基地”剛剛創立時,整所學校只有17個學生參加,現在一個班級70%的同學想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想知道更多的農作物。

  在勞動實踐中,剛開始學生們不會拿握農具,腳隨便亂踩、亂踏,地挖不平,深淺不一,但是一年半載勞動下來,種地都很有范了。

  賈豐云說,“神八實驗基地”讓學生們變得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發揮出超乎尋常的潛力,平時鮮見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能力,交往能力,都在研究中迸發。

  日本考察團特意來參觀學習

  實驗基地不僅讓孩子們自然科學成績不錯,語文成績也上升了。蔡冬芬說,通過勞作,學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生動活潑多了。

  “神八實驗基地”也獲得了家長們的支持,龐榮華說孩子們將自己親手種的蔬菜帶回家,家長們很是開心。學生們還會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教導家長如何種菜,讓家長們很有收獲。

  學生實踐成果屢獲殊榮,也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青睞。

  2012年10月份,日本教育考察團到天臺考察,得知“神八實驗基地”的事,專程到學校考察。賈豐云說日本同行問了很多問題,還拍了不少照片,說回去學習推廣。

  杭州下城區現代實驗小學是平橋小學的聯誼學校,春天的時候,學校老師組織孩子和家長,專程趕到“神八實驗基地”,種下土豆、玉米等作物。

  “他們對我們有這樣的基地,特別羨慕。”龐榮華說,他們將收獲的第一批作物郵寄給杭州的孩子,對方開心得不得了。

原標題: 天臺平橋有塊神奇的校園菜地連日本人都要千里迢迢來“取經”

標簽: 紅薯 論文 學生 實驗 老師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