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很多人被某媒體的這樣一條消息“震驚”了:

文章還介紹說,這位姓陳的大伯,平日里最大的愛好之一就是晚飯后掏個耳朵,每天用棉簽掏耳朵半小時至一個小時,很是放松,這樣的習慣他竟保持了30年!
于是問題來了,八九年前,老陳開始出現聽力障礙,從聽不清楚別人說話,到后來雙耳完全失聰!寧波市二醫院的胡寶華主任在檢查時發現,因長期掏耳朵,老陳因鼓膜破損穿孔,中耳重度潰爛,從而引起頑固性的中耳炎和感應性耳聾。
掏個耳屎真的會聾?(嚇得掏耳勺都掉了~)
掏個耳朵會導致耳聾?有那么夸張嗎?
為此,浙大兒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付勇聯系了上文提到的胡寶華醫生,了解到陳大伯的情況比較特殊——頻率大,時間長,使得慢性中耳炎反復未痊愈。
“從兒科臨床實際看,掏耳朵和耳聾并沒有直接聯系,不過掏耳朵的確應摒棄,國外醫學界已明確將掏耳朵等列入醫學禁止的生活陋習。”付勇解釋,正常的耳道有天然的保護屏障,掏耳朵過程中,棉簽和掏耳勺等都會損傷這道屏障,導致鼓膜穿孔、耳朵流膿,使得細菌、病毒進入,引起中耳炎等耳部疾病,而中耳炎的確會引起聽力下降。

耳道進水了、耳屎堵住了咋辦?
那么碰到耳朵不舒服怎么辦?譬如游泳后,耳朵進水發癢的時候,不拿棉簽去吸,還能怎么樣呢?“最好還是不要掏,可以采用按摩對耳屏或側著頭單腳跳的方式緩解不適。”
付勇補充,一般來說,耳屎過多就會變干自然脫落,所以很多人一輩子都無需掏耳屎。如果遇到耵聹(俗稱“耳屎”)栓塞,市民應及時到耳鼻喉科就診,醫生會用藥水先將耵聹泡得松軟,再吸出來。

兒童中耳炎多發,家長需注意啥?
據付勇醫生介紹,約50%的孩子有中耳炎病史,掏耳朵不慎損傷鼓膜就可能引起中耳炎。
同成人類似,耵聹會隨著寶寶的咀嚼、張口或打哈欠等活動,自行脫落,而一歲左右的寶寶耳朵內不會有太多的分泌物,更不需要掏耳朵。除此之外,預防寶寶中耳炎,家長還需注意:
1.不要躺著給寶寶喂奶。小孩本身咽鼓管要比成人平,吞咽功能發育不全,奶水很容易逆行到中耳,引發炎癥;
2.避免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增強抵抗力。很多孩子在感冒后易得中耳炎;
3.擤鼻涕方式要正確,不要回吸,兩個鼻子一起擤。
付勇提醒,如果寶寶耳朵紅腫、煩躁不安、哭鬧不止,或者動不動撓耳朵,向家長表達耳朵有悶、痛感,家長就要警惕孩子是否得了中耳炎、外耳道炎等疾病了。
原標題: 掏耳屎竟然耳聾了?醫生說很多人一輩子都無需掏耳朵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