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勝速告訴記者,所有的交易信息都能在網上找到。
評標小組評標現場。
開標現場。

1-6月,該中心完成農村產權交易16宗,交易額851萬元,溢價119萬元
“具體的交易業務范圍,需要參照《亭旁鎮農村產權交易目錄》……”10月20日上午,三門縣亭旁鎮人民政府的產權交易大廳內人頭攢動,分外熱鬧。椒江區8個街道的16位農辦的代表們在椒江區農辦的組織下來此參觀學習,就亭旁鎮的農村產權交易工作進行考察交流。
這般現象,對于亭旁鎮而言并非偶然。
作為農村產權交易試點,亭旁鎮始終秉承服務農村的宗旨,并制定了農村產權交易的相關制度、流程,設立了專門工作機構、監督機構,在全市的農村產權交易工作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單就今年以來,亭旁鎮就迎來了十數批考察人員。
“亭旁產權交易中心建設相對成熟,工作人員積極性很高,業務操作和檔案管理上做得都很到位。”考察之后,椒江區章安街道的農辦負責人王健認為,這次考察,對于正在搭建產權交易平臺的他們極有益處。
現狀
更透明的農村產權交易
對于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亭旁的老百姓并不陌生。
而對于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的各項交易,他們更是清清楚楚。
走進亭旁鎮人民政府一樓大廳,有一塊約6㎡的顯示屏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專門用來發布每個招標項目的具體信息的,包含了項目涉及交易品種、出讓方、標的底價以及承包期限等內容,一目了然。
“我們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公開的。”亭旁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主任邵勝速告訴記者,除了在鎮政府的顯示屏滾動播報外,還與縣、各村便民中心網絡及顯示屏信息一起播放,中心所有的招投標信息都能在網上查詢。
記者了解到,目前亭旁鎮產權交易中心共有6位專職的農村產權交易工作人員,同時配置了3個農村產權交易科室,并專門騰出場所作為評標室、開標室、開標大廳,除了門廳處的電子顯示屏之外,還安裝了監控、投影儀、K值下浮率軟件。
在軟硬件配齊到位的同時,亭旁鎮產權交易中心在制度編制、程序規范化等方面的工作也走在全市的前列。
邵勝速告訴記者,目前產權交易中心的交易種類主要包括個體小額產權信息發布、個體大額產權招標交易、個體產權聯戶交易、個體產權委托交易、個體產權融資交易五個方面,涵蓋土地、林木、茶園、水域、魚塘、房屋等交易項目類型。
在借鑒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經驗后,交易中心理順了產權交易的職能定位,明確了其七大類服務內容:提供咨詢答復、接受交易委托、發布供需信息、交易資料審核登記、組織實施產權交易活動、制作產權合同和交易鑒證、登記存檔備查等。
“個體小額產權交易操作起來相對比較方便,需要交易的農戶只需要填寫申請表并提供相關證件及資料,產權交易中心將免費為他們提供一系列后續服務。”邵勝速說,如果是各村集體產權交易項目,則需要按照集體產權交易“六步法”來操作,這六個程序包括:實施五會(即村級支委會、村委會、村監會、經濟合作社委員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協商定項目申請、審理審批標前會、發布信息征招標意向、報名投標提交保證金、公開投標價高者勝、公示付款訂合同等。“從去年開始,村集體采購5000元以上的貨物和服務也都需納入到鎮產權交易中心進行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在農村產權交易科室里,有專門存放項目招投標檔案的幾個大柜子,邵勝速表示,交易中心非常重視監督管理的過程,不僅由鎮紀委、法制辦全程監督把關,并且實行了一標一檔一冊制,使交易環節有據可查。通過這樣的全程把控,實現了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步步有明確的操作流程和辦理期限,步步有全程的書面記錄,步步有人把關責任。
緣由
一個中心可解三大難題
亭旁鎮是三門縣的農業重鎮,現有人口6萬人,具有“高山村多”、“外出人口多”、“閑置資產多”等特點。早在2009年12月,亭旁鎮成立全市第一個鄉鎮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的”三資“產權交易一直是一個敏感區域,容易滋生一些村干部利用權力之便,私下低價承包、出租、轉讓和拍賣土地的腐敗現象。”邵勝速告訴,2009年之前,村民因此類問題上訪的也不在少數,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社會不穩定。因此,他們就在思索,如何用更陽光、更透明的方式對集體產權的流轉進行規范化操作?
此外,長期以來農民大都以不規范的口頭合同形式進行產權的自行流轉,造成產權流轉穩定性差,雙方利益缺乏法律保護,容易產生流轉糾紛,留下后遺癥。而如何通過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引導和規范管理,把農戶產權的自行流轉納入到規范有序的市場運作中,保護村集體和農民合法權益?也在他們的考慮之中。
“再者,目前我們鎮上有經濟薄弱村89個,大部分高山村農民選擇外出務工,眾多的外出流動人口直接導致了成片的農村土地、房屋等資源閑置。同時各類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正在興起,又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土地等資源。”邵勝速說,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成立,能夠盤活山區農村閑置資產,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事實上,在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成立后,有如亂麻的農村產權交易漸漸有了條理,村集體經濟的矛盾、農村產權糾紛少了,大量的農村閑置資產“活”了。
2014年,依托于該中心,亭旁鎮又成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成為全市首個鄉鎮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與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相比,產權交易中心的涉及面更廣,它將村民的個人產權也加入了服務范圍中,老百姓可以通過委托交易中心使自己的土地獲得更高的承包價格。”邵勝速說。
同時,中心通過統一交易事項、交易規則、交易流程和服務標準,已逐步建立和完善規范有序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
成效
矛盾少了,溢價飆了
2014年至今,亭旁鎮產權交易中心致力于推動農村存量資產盤活,優化農村資源合理配置和組合,為當地農村各類產權流轉交易提供場所設施、產權咨詢、信息發布、協調處理等服務。
據統計,2014年,該中心完成農村產權交易21宗,交易額達1362萬元,溢價325.6萬元。今年1-6月,已經完成農村產權交易16宗,交易額為851.33萬元,溢價119.187萬元。
幾個月前,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亭旁鎮枧頭村位于花鼓漫的85畝養殖塘最終通過競標后以2500元一畝成交,5年共計承包款達到106萬元,相比往年只有800元一畝的價格,增加了72萬元的收益。
邵全康是亭旁鎮枧頭村村委會主任,連續當了五年村委會主任的他,見證了農村產權交易的逐步程序化、合法化、規范化。
“我們枧頭村有近1500人口,農戶以前只能通過盲目散亂的招投標形式進行交易,沒有法律保護,常常引發交易雙方之間的矛盾。隨著交易平臺的搭建,我們在鎮產權交易中心進行公開透明的招投標,村民之間的糾紛明顯減少,最直觀的就是從2011年開始,由于產權交易問題帶來的村民上訪問題大幅度減少。”枧頭村村民委員會主席邵全康說,交易平臺的建立也帶來經濟效益,同樣的養殖塘,在20多年前,承包價格大約只有每年200元一畝,如今通過平臺的作用,最高能以每年每畝2600元的價格成交,有效地促進了枧頭村的經濟發展。
據了解,作為農村產權交易新途徑的試水單位,亭旁鎮產權交易中心在實現農村資源有效集聚、合理配置和優化重組的進程中也一直廣受關注。憑借著出色的工作成效,中心至今已接待將近14批來自各個縣(市、區)鄉鎮農辦的參觀學習團隊。另外,還在此召開了兩場現場學習交流會,與來自全市各農辦的50余名代表就該交易中心完善運行機制,創新工作措施的經驗做法進行探討。
對于產權交易中心目前的工作成效,邵勝速感到比較欣慰:“一是這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制定,規范了產權交易行為,也保障了農村集體和農民合法權益;二是提高農村集體和農民產權價值,有效激活了各村的經濟發展;三是避免了村民之間矛盾帶來的爭吵,減少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但是,亭旁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鄉鎮,產權交易中心各項工作的實施過程中也有不少令人躊躇的地方。邵勝速表示,平臺的建立、制度的制定、服務內容的確立、各個程序的細化,這每一步都沒有模板和經驗可以借鑒,他們都是通過努力的摸索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因此,當前的平臺必然還有需要完善和創新的地方,他們也將繼續潛行學習,去探索更適合亭旁鎮的農村產權交易新途徑。
原標題: 800元一畝的養殖塘租到了2600元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