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臺州頻道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謝謝你們70年前保家衛國的抗戰英雄
2015年09月03日 來源: 臺州晚報

  老兵胡祖賢

  1925年9月24日出生,仙居縣安嶺鄉后塘村人。1944年參軍,編入國民黨陸軍突擊總隊第三排第三班,在昌化、新登、桐廬、富陽、諸暨、蕭山、東陽、余姚等地與日軍作戰,抗戰勝利后返鄉務農。

  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

  為了銘記這段歷史,弘揚老兵們的抗戰精神,本報聯合臺州市民政局、臺州市檔案館推出“尋訪臺州抗戰老兵·我的抗戰故事”系列報道。

  本報6組記者分赴各縣(市、區)尋訪抗戰老兵,從7月26日起,陸續深挖并報道了20組老兵的抗戰故事。

  同時,我們還推出了20余組抗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尋訪抗戰遺址等報道。希望能用老兵們的個人經歷,喚起我們對歷史的敬畏、對抗戰精神的傳承,能用他們的力量,激勵、引導我們前行。

  尋找老兵,打開塵封的戰爭記憶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位老兵,就是一部抗戰史。

  當年,英姿颯爽的熱血青年,從家鄉走向硝煙彌漫的戰場,與日軍廝殺,或馬革裹尸,或尸骨無存。而幸存者,今已遲暮,有的已經永遠離開。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目前健在的抗戰老兵僅有100多位,分布在臺州各地。他們的年齡普遍都在90歲以上,甚至年逾百歲,每年,他們的人數都在不斷減少。

  如何記錄下這份還未離我們遠去的珍貴歷史?已經是一項與時間緊張賽跑的工作。

  6月中旬,本報通過與民政部門、志愿者合作,初步整理了我市抗戰老兵的相關資料,并從中篩選出老兵名單。

  7月起,我們派出了6組記者分赴椒江、黃巖、天臺、仙居、臨海等縣(市、區)尋訪老兵,傾聽他們的故事,并陸續刊發。

  然而,這個過程也并不那么簡單。如胡祖賢老人,生活在仙居的偏遠山區,尋找過程艱難;有的老人身體狀況不佳,難以與外界多作交流;又有如95歲的薛冽真阿婆,習慣將這段記憶深埋心中,不愿再回憶。

  盡管困難重重,但記者還是想方設法見到了老人,打開了他們的心扉,將他們記憶的碎片整理成歷史的篇章。

  關愛老兵,我們在路上

  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70年。

  年輕時,他們為國家貢獻了熱血青春,F在,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愛。

  今已百歲的老兵林鍔說,30多年前,黃巖籍的黃埔軍校同學有90多人,現在就只剩下6個人,最年輕的一位也有94歲高齡。

  林老說,他們約定好每個月15日都在直下街黃埔同學會辦公室聚一下。不過,現在其中3個校友身體不好,躺在床上靠家人照顧,就只剩他和另外2位校友現在還會到辦公室碰面敘談。

  94歲的天臺老兵施仁政,多年前就因為青光眼雙眼失明,無法治愈。老人的聽力也很差,只能斷斷續續地聽到別人的講話。對施老的采訪,主要是由其養女代為轉訴。因養女和女婿的收入水平也不高,老人晚年過得也挺艱難。

  除了生活水平和健康狀況,老兵們也有自己的訴求,就是精神層面的傾聽和陪伴。

  胡祖賢老人的孫子說,當有人來看爺爺的時候,老人家會特別開心。每當說起戰爭記憶時,老人幾乎是每次都要感動到抹眼淚。“他是戰爭的親歷者,以經歷者的角度去看他,他會特別感動。”

  這種關懷與子女孫輩對老人的關懷不一樣。只有當你走近這些老兵時,才會明白,歷史離你如此之近,才會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所幸,我們都開始行動。越來越多的社會團體敲開老兵的家門,除了給他們帶去物質上的慰問,還帶去了溫暖和關愛。

  葉寶洲老人覺得,整個社會對老兵群體愈發尊重,政府、志愿者都會來看看他,“我知足了。”

  英雄功勛長存我們心中,希望這份遲來的愛,飽含著更濃、更長遠的愛!

  記者王櫻霓文/圖

 

原標題: 謝謝你們70年前保家衛國的抗戰英雄

標簽: 抗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趙靜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