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臺州頻道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和美田園處處風景
2015年09月01日 來源: 臺州日報 記者蔣虎雄 通訊員潘瓊芳

  進村游步道邊的小河中,不時可見游來游去的小魚;村口的農家樂接待服務中心,已建至第三層;不少村民家中接待游客的標準房已完成裝修,正準備添置家具……8月的仙居縣白塔鎮上橫街村,清凈整潔,粉墻黛瓦,魅力初現。

  上橫街是白塔正在建設的15個“美麗鄉村”精品村之一。去年以來,白塔鎮以“五水共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精心規劃實施“上橫街——東鮑耕讀田園”、“寺前——圳口休閑體驗”、“高遷——厚仁歷史文化”三條“環神仙居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點上出彩,線上成景,明年年底,到國家級風景區神仙居游玩的游客,將在白塔看到仙居最美的鄉村。

  眼下的白塔,天天都在變樣。而這里的變化,給各地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許多可復制的經驗,前來學習取經的人絡繹不絕。

  政府引導,黨建引領

  穿村而過的湖堰水流潺潺,小鵝卵石砌就的河岸上,楊柳迎風擺動。

  河邊立著的《古堰黨員責任分段包干公示牌》表明,湖堰的堰長叫齊衛弟,其職責是每周一巡查,清理垃圾,保證清水長流。

  村民告訴記者,沒有村黨員干部的帶頭,東潘村就沒有今日的新貌。

  東潘是明朝疏浚京杭大運河的功臣潘叔正故里。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和“五水共治”后,村支書潘才豪個人出資1.5萬元認捐兩棵名貴樹木,并發動做油漆生意的女婿免費為全村立面改造提供涂料。

  在白塔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和“五水共治”過程中,村級黨員干部時時處處發揮著帶頭作用。

  鎮黨委書記滕新生介紹,政府引導,黨建引領,正是白塔“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亮點。

  白塔是全國旅游名鎮、國家級生態鎮。原先,觸目可及的黃皮屋、隨處可見的垃圾、臭氣熏天的畜禽糞便、四處流淌的生活污水等農村“臟亂差”場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白塔“休閑度假勝地”的形象。

  2013年12月31日,白塔在全縣率先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鎮里提出“清、拆、改、綠、建、捐”六字工作法,即清除垃圾、拆出空間、改出景觀、綠化村莊、建排污網、捐出愛心。

  這項工作在2014年1月份全省“五水共治”鋪開后,得以進一步推進。

  去年10月份,在取得階段性成效后,鎮黨委政府又適時提出打造“美麗鄉村”,建設點上出彩、線上成景的“環神仙居美麗鄉村精品線”。鎮里投資120萬元,委托浙江理工大學,做了“美麗鄉村”精品村、精品區塊和精品線的規劃。

  鎮主要領導每周督評各村工作,樹先進,批落后,并通過“治水先鋒評比”、黨員閃光言行“先鋒指數”考評等載體,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

  如此一來,黨員干部之間干工作爭先恐后、村與村之間“學比趕超”的良好氛圍,成為白塔“美麗鄉村”建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村民主體,全民參與

  上橫街村在建的農家樂接待服務中心邊上,有一個小公園。以前,這里是一處雜物和垃圾的堆放點。過去人人見而皺眉的地方,如今成了村民茶余飯后的休憩場所。

  記者了解到,上橫街村的每一點變化背后,都有村民義務投工投勞的動人故事。

  居住環境舒暢如意,是所有人的夢想。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之初,并非所有村民都理解和支持,尤其一些有違搭亂建行為的村民冷嘲熱諷,說村干部想做“門面文章”。

  對此,村支書許子兵付之一笑。2013年底,村里被列入白塔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村后,他放下年收入上百萬元的超市生意,帶領村黨員干部率先垂范,義務清理溝渠和衛生死角。為了拆除露天糞坑和違搭亂建,他們逐戶做村民的工作,不厭其煩。

  半個月后,全村192口露天糞坑和6000多平方米的違建不見了,清理垃圾500多噸,村容村貌一下子變了個樣。這下,原先不理解的村民服了。

  在外務工的村民回家過年,看到了變化,有人主動找到許子兵,表示愿意出錢支持村里的環境整治和“五水共治”工作。去年正月,村里因勢利導建立“治水基金”,村民前后捐款達到20多萬元。

  共建美麗家園,村民自覺行動起來。5月份,村民義務投工投勞寫入村規民約。

  在鎮黨委政府的推廣下,上橫街的做法被復制到全鎮各村,“家家搞整治,戶戶比整潔”蔚然成風。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井頭垟村的吳衛臣、吳煥庭兄弟在廣州經商,出資30萬元用于村內綠化;70多歲的仙居人民醫院退休職工陳日水老家在東鮑村,在電視上看到村里的環境整治工作,因老伴有尿毒癥要照顧,特地叫孫子送了1萬元錢到村里;前塘山貝自然村在浙江大學讀書的學生鄭志遠,捐出了2500元生活費;寺前村低保戶朱壽信夫婦雙目失明,聽說村里的變化后,一定要捐300元……

  這樣的故事,白塔鎮副鎮長吳福增能說出一籮筐。他說,白塔的“美麗鄉村”建設能做出成效,廣大村民的踴躍參與發揮了最關鍵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環神仙居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過程中,到處都有各駐村干部忙碌的身影。他們把聯系村當成自己的家園,與村民一起清淤泥、砌石頭、種樹苗,用自己的汗水贏得了村民的贊譽。

  文化傳承,產業植入

  東鮑村的古窯陶藝展覽館里,隨著制作陶器的車盤轉動,一塊黏土在70多歲的陳明道老人手中,僅一兩分鐘就變成了一個小米甕的胚。老人嫻熟的技藝,常常讓慕名而來的游客驚嘆不已。

  唐朝中期,“龍窯”在東鮑興起,這里生產的生活用品陶器一度遠近聞名。上世紀80年代,當地制陶業相繼沒落,如今只剩下了三處窯址,靜靜地躺在青山間,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村委會主任王智告訴記者,“美麗鄉村”建設開始后,村里全力挖掘當地的古窯文化,目前正在建設古窯陶藝文化體驗基地。建成后,游客在這里不僅能享受親手制作陶藝之樂,還能購買到精美的各式陶瓷器皿。

  東鮑是一個縮影,白塔目前在建的15個“美麗鄉村”精品村,都在挖掘、傳承文化和產業植入上下功夫,以期變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提升村莊品位,提高村民收入。

  滕新生介紹,早在規劃時,鎮里就確定了一個原則:“美麗鄉村”建設不搞大拆大建,不追求“千村一面”,而是基本保留村莊原有歷史風貌,讓村民記住鄉愁,讓各村打響自己的特色品牌。

  “一句話,文化要傳承,產業要富民。”他說。

  在鎮里的引導下,去年5月份,上橫街村開始朝著農家樂特色村方向發展,村里建起了耕讀文化展示館,注冊成立了農家樂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目前申請加盟公司辦民宿的村民已有15戶;

  圳口村群山環抱,綠水相依,感德堰穿村而過,去年村里投資300多萬元,修復了十三都坑生態河道景觀。每逢節假日,前來游泳、燒烤、垂釣的人群川流不息;

  按照產業規劃,上橫街、東潘、東鮑、西暨四村組成的“美麗鄉村”精品區塊內,將建設面積1500畝的田園休閑觀光園,目前正在流轉土地……

  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大美白塔,正向人們走來。

原標題: 和美田園處處風景

標簽: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金子琳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