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調查發現,醫生多點執業面臨觀念、技術準入門檻、職稱晉升等多方考驗,亟待相關部門出臺配套措施
取消執業點限制、取消第一執業點同意前置條件、保證法定工作日每周可安排一天用于多點執業……《浙江省醫師多點執業實施辦法(試行)》(下稱《辦法》)自今年3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新規的出臺不僅廢止了舊法,同時也希望帶動醫師資源尤其是優秀醫師資源的流動。
如今,新辦法施行已有5個月多時間,備受社會關注的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執行情況具體如何?記者通過多方調查發現:在我市,醫生群體對此新規普遍淡定,甚至冷淡,誰也不敢貿然當“出頭鳥”。整體來看,醫生多點執業主要面臨觀念、技術準入門檻、職稱晉升等多方考驗,亟待相關部門出臺配套措施。
多點執業是怎么回事
根據《辦法》規定,醫師多點執業是指符合條件的臨床、口腔和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不含執業助理醫師),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兩個(含)以上醫療機構依法開展診療活動的行為。
通俗點說就是,只要具有執業醫師資格,醫生就可以到各地基層醫院、診所、社區醫院、中心衛生院兼職為大家看病。而如果要到大一點的民營醫院、市級醫院多點執業,就得具有主治醫師或以上的醫學專業資格。而且《辦法》規定,為推進醫師合理流動,放寬條件、簡化程序,優化醫師多點執業政策環境,鼓勵醫師到基層、邊遠地區、醫療資源稀缺地區和其他有需求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
這不能不說是政策的一大轉變。在2005年前,醫師在院外行醫即使不吃官司,也不為道德所允許,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人們甚至給這種行為起了一個綽號“走穴”。盡管如此,“走穴”之風依然甚囂塵上。
2005年,衛生部頒布了一個暫行規定,稱醫師經所在機構批準可“外出會診”。于是,封閉的大門開了一個縫隙。2009年4月,新醫改方案真正為“走穴”正名,稱將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為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我國多地相繼展開試點。
臺州市衛生局醫政處處長胡富宇告訴記者,新辦法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取消了醫師辦理多點執業“應當獲得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的同意”這一前置條件,明確規定醫療機構應允許所聘醫師在法定工作日每周可安排一天用于多點執業。
這可以理解為,不管原單位的院長同不同意,只要醫生有水平,有人愿意請去坐診,醫生就可以自由選擇。而且辦理的手續也很簡單,只要到多點執業地點的主管衛生(計生)部門辦理多點執業登記手續即可。
我市1.39萬名醫生若流動起來,看病會有啥變化
截至2014年底,我省醫生數量12.5萬人,其中副高以上比例22.9%,主治醫生以上比例58.5%。記者從我市衛生局了解到,我市目前有執業醫師1.39萬人,其中副高(含)以上人員約占15.8%,主治(含)以上人員約占39.6%。也就是說,全市每10個執業醫師中,有5人可以在任一醫療機構開展多點執業。
據統計,在新規定之前,我市每年只有300名醫生選擇多點執業,而且絕大多數醫生都是因為醫院之間有單位協作,才進行的多點執業。若這么多醫生真正流動起來之后,我們老百姓看病會發生什么變化呢?胡富宇說:“理論上,除了市內的醫生可以流動,全省約有7.3萬主治(含)以上的人員,也可以來我市坐診。我們在居住地的區縣級醫院甚至家門口的社區醫院,也能看上省級大醫院里響當當的專家、名醫。”
設想一下,如此一來,我市各大社區醫生和鄉鎮衛生院,人手緊缺的情況將得到很大緩解,社區醫生可以為大家做好日常隨訪及健康管理工作,大醫院流動的醫生則可以幫我們更好地在家門口處理好常見疾病;而且,邊遠地區的居民,也可以在家門口和省城的名醫面對面問診,不需要奔波去大城市做手術了。
胡富宇認為,基本醫療服務有保障,病人的特需服務也可以實現。而多點執業的醫生們,通過業余時間的合法勞動,賺取勞動報酬,收入也會提高。
不過,也有患者會問,醫生們都去多點執業了,公立醫院看病會不會更難?當然,規定里也寫明了:“醫療機構應允許所聘醫師在法定工作日每周可安排一天用于多點執業,但前提是要妥善安排好原單位工作,不得擅自離崗,而且不得延誤各項應急搶救工作。”
無配套政策,醫生不敢執行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臺州醫院、臺州市立醫院、臺州中心醫院、臺州市腫瘤醫院……這幾天,記者幾乎將臺州各大醫院問了個遍,也直接聯系了幾位頗具名氣的醫生,費盡力氣,也沒有找出一位多點執業的醫生愿意出來講講。看似美好的多點執業,現狀卻是簽約者難覓。這項旨在推動醫務人員合理流動的政策,在臺州卻沒有收到預想中的青睞。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臺州恩澤醫療中心主任陳海嘯從醫院管理者的角度,多角度分享了他對醫生多點執業的一些看法。在我市第十屆恩澤醫藥管理論壇暨醫院管理實踐學習班上,他表示:“進入21世紀,盡管醫療取得很大進步,但還是很難滿足人類對醫療質量、醫療費用及醫療公平的需求;隨著醫保人數的增加、慢病的泛濫和來勢洶洶的老齡化等原因,中國醫護人員的短缺日益嚴重,而這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
陳海嘯說,多點執業的邊界不僅取決于個體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還取決于組織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所擁有的知識、能力、協調管理資源配置的權力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邊際效應。最終決定醫生是否愿意多點執業,其評價是醫生個人和社會效率、效益。但與現有在一家醫院工作相比,多點執業生產是否就有效率?
臺州某三乙醫院院長曾向記者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醫生是我們醫院培養的,福利、工資、養老都是我們醫院負責的,卻要讓他們去競爭對手家干活,這太不符合邏輯了。”
除了院長們想不通,醫生們也有顧慮。恩澤醫療集團路橋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杭金國說:“在醫療行業,品牌醫院才能造就品牌醫生,平臺的重要性遠勝于個人。舉個例子,像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江湖地位高,受人們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院的金字招牌,難道醫生真的會放棄忠誠,不顧同事眼光,四處執業?再者,就當下而言,編制的含金量是巨大的,還沒有社會化,那怎么可能要求醫生單兵突破呢?”
“在美國,醫生是否‘多點執業’或者‘自由職業’,和醫生收入沒有直接的關系,更多的是醫生的個人職業要求。如果一名醫生希望從事更多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他會選擇在大型學術中心醫院執業。”臺州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彭帆坦言,“而在我們中國,醫院的工作本身就非常忙碌,能夠多點執業或自由執業的醫生,他本身已經滿負荷工作,如果再去多點執業,必將減少原來的工作量,否則就會超負荷、透支體能。‘白加黑’、‘5+2’的工作現狀與醫生的工作和生活質量要求是沖突的。”
彭帆告訴記者,對國家出臺多點執業政策,絕大多數醫生是贊同的,也支持去他院坐診緩減就醫困難,但現實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三級醫院的醫生在本醫院已經滿負荷工作,一周也沒有一兩天休息,下班后身心疲憊,也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他院坐診,除非是這邊少看,那邊多看。
臺州市立醫院骨科中心主任阮建偉認為,想要醫生真正能夠流動起來,必須打破體制上的限制,讓醫生成為真正的社會人。比如國外,為什么醫生能夠流動起來?原因就是醫院是“鐵打的營盤”,提供的是一個醫療平臺;而醫生是“流水的兵”,不屬于任何醫院,可以同時和多個醫院簽訂合作協議。
無論怎么說,以目前的醫療環境看,多點執業還是難以成為化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靈丹妙藥。當前社會,中國醫生勞動價值被嚴重低估,如何從醫生本身價值定價,讓醫生用付出得到回報,更值得我們去思考。
我省的醫師多點執業新規,給了醫生更大的自由度,也通過政策打開了醫生資源有序流動的大閘門。接下來,不僅是公立醫院、基層醫院、民營醫院需要更好地適應醫生多點執業,最關鍵的是:醫生們,你們準備好走出這一步了嗎?
原標題: 實施5個月來我市醫師多點執業為何放“啞炮”?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