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從104國道駛入溫嶺市大溪鎮沈岙村鄉道,透著古樸典雅的“沈岙村”臺門映入眼簾。入村后,一排整齊的歐式別墅林立在左手邊,村中綠樹成蔭,流水穿村而過,遠處群巒疊嶂,煞是好看。
臺州市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溫嶺市文明村、萬戶農民康居示范村……近年來,沈岙村贏得了無數榮譽,有風景、有底蘊,成了人們談起沈岙時的第一印象。揮灑汗水,筑夢田園,沈岙村黨支部帶領全村干部群眾,推動村里各項事業大步向前。
團結一致共謀發展
很難想象,沈岙村曾是一個做飯灶前無柴禾、用水井邊靠排隊、番薯渣糕當飯吃的窮村。沈岙村黨支部書記潘明奎是2002年回到村里的。那年,潘明奎還在湖南做生意,村民選舉他為村委會主任,身為黨員的潘明奎立刻就拋下生意回到村里。村級組織不健全,村民派性嚴重,干群關系緊張,村情關系復雜,村務一度陷入癱瘓……這就是當時沈岙村兩委班子所面對的情況。
“發展環境會變、村級組織會換,要想實現村莊真正發展,兩委班子的團結一致不能變,黨員干部們一心為群眾謀發展的決心不能變。”潘明奎擲地有聲。第二年,沈岙村就建起了村經濟合作社和村工業集聚區。
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沈岙村通過民主協商,決定將全村100多畝分包到戶的山坡地、低產地、承包地統一補償折價,收歸村里,由村里按政策通過土地性質調整報批后進行租賃。同時,沈岙村還建立了村工業集聚點,不到一年半時間,整個工業集聚點全部順利進行了租賃承包。
兩個項目的成效是明顯的。從2005年到2007年,不到3年的時間,沈岙村的工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收入均翻了幾番,集體經濟收入也由2003年的不到3萬元增加到150萬元,村民的口袋明顯“鼓”了起來。沈岙村的面貌開始悄悄發生變化。
文化建設別具一格
在黨支部全體黨員干部的辛勤工作下,沈岙村走上了發展“快車道”。但是,在黨員干部心中,還有一個更遠的目標:沈岙村不但要發展,還有發展得有特色!
在沈岙村落成不久的斗山書院里,人們時常能看到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小彩的身影。在斗山書院里,珍藏了村民們多年收藏的“寶物”,比如水車、瓷器、老式電話機、礱、民國時期土地證等。“這里的東西,有的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最近的也能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后。”李小彩說。保管鑰匙的她,時不時地就來這里看看這些“寶貝”。
“斗山書院在明朝時期負有盛名,曾培養出了20多名進士。如今我們重新修葺,除了表達對先人的紀念,也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好地傳承文化。”潘明奎說。
歷史上,沈岙村是臺南名莊,沈岙潘氏自古以來為詩書門第、禮儀之家、崇文重教,自宋、元、明、清至今已有千年,歷代望族譽滿四方。而文化建設,正是沈岙村近年來發展的重心所在。“沈岙村的新農村建設,文化建設是靈魂。”潘明奎說。
黨員干部率先垂范
在沈岙,有一條黨員衛生保潔示范路。兩公里長的路,路上的保潔員就是村里的黨員。62名黨員,按照值日表,定時清掃路面,保持村容整潔。
沈岙村黨支部規定,周一、周三、周五是沈岙村固定的黨員志愿者禮堂服務日。在服務日,村民可以到禮堂找到值班的黨員,反映任何問題。此外,村里還將所有黨員分成8個組,組團式地為村民服務。
有人問潘明奎,沈岙發展得這么好,有沒有什么竅門。潘明奎說,除了團結,就是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
2008年,沈岙村提出要實現村民居住區、工業集聚區、文化休閑區、農業特色區的“四區分離”。但是,村里遍地的違章建筑成了實現目標的“攔路虎”。
起初,面臨利益受損,一些村民不理解。困難擺在眼前,必須先破后立。村里多次召開黨員會議,“經過商量,我們決定,村兩委班子先拆、黨員先拆、村民代表先拆,最后所有村民拆。”村黨支部副書記潘明利帶頭拆除自家的違法廠房,黨員潘日標也主動拆除自己的違法建筑。黨員干部率先行動,為群眾樹立了標桿。不到20天時間,沈岙村順利拆除4500余平方米違法建筑,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原標題: 揮灑汗水 筑夢田園——記溫嶺市大溪鎮沈岙村黨支部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