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洋張涇:拆違建讓“地下河”重見天日
2015年06月10日 來源: 臺州晚報 許靈敏/文 通訊員 王風華/圖
【摘要】 東西為河,南北為涇。曾連接路橋南官河、雙水河,全長1650米的洋張涇,由于歷史原因,其中近一半河段被人為覆蓋,形成河道市場,使之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地下河”。

  在洋張涇潘家橋附近,河水仍然黝黑,由于水面相對較窄,看得更加清楚,像墨汁似的,與漂亮的河岸形成鮮明反差。

  

  東西為河,南北為涇。曾連接路橋南官河、雙水河,全長1650米的洋張涇,由于歷史原因,其中近一半河段被人為覆蓋,形成河道市場,使之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地下河”。

  “五水共治”開啟,經過拆違、清淤、綠化等整治,洋張涇終于“重現天日”,不再“斷頭”。

  沿河居民期待將生活污水納入排污管網,還原清澈河水

  歷史

  從魚塘到黑河,河道為市場發展“買單”

  “歲月滄桑,河流像時間一樣,流淌著時代的色彩……”住在洋張涇畔良一村的退休教師應凡平,是路橋這條城區小河的歷史見證者。

  昨天,記者來到應凡平家走訪時,他用詩般的語言,描述了洋張涇的昔日美景。

  在上世紀80年代前,像一條綠色的小飄帶,洋張涇穿越在良一村的田野上,河畔楊柳依依,河里魚兒成群,小鴨戲水。每天,村民駕著小船,或運載農具和糧食,或張網撈魚。

  “那時,河里的黃鱔多得很,村民只要花上半個時辰,一道佳肴就信手拈來。”老應說,因為這里水質好,河水清澈,魚兒特別多,還有黃鱔,村民們都把小河比喻成“魚塘”。

  “我還真沒想到,這里曾是一條清澈的小河。”今年20多歲的李先生也是土生土長的路橋人,在他的記憶中,洋張涇卻是另外一番情景,一直以來有的只是一排排的店鋪和發黑發臭的小池塘。

  洋張涇在良一村境內約800米長。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河道沿岸開始興起鋼材市場,后來又逐漸發展成機電五金市場。人氣最旺的時候,兩個市場共設有攤位400余個。

  洋張涇靠近路橋老鋼材市場與機電五金城。漸漸的,除路橋大道以南近100米為明河外,其余400多米全部被老鋼鐵市場和五金城覆蓋。周邊群眾在上面蓋起了一排排藍色的小棚子,做著一些小生意,便形成了一道特殊的“藍棚”風景。

  同時,為了方便經營,商戶們還在河道上架起水泥橋,蓋起了違法建筑,用來拓展經營區域,或是存放貨物。經過多年的發展,這些拓展以后的區域,逐漸形成了“河上市場”,不僅讓800多米的河床成了暗河,還影響市容,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且存在諸多消防安全隱患。

  記者了解到,鋼材市場與機電五金城兩個市場無疑是良一村的經濟支柱,單年租金就達1000多萬元,數十年來,村民也因此發家致富。

  市場的興旺,經濟的發展,人口自然也大量集聚,由此產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被隨意排到河里,河水開始發黑。經過這么多年的積累,洋張涇也就成了有名的“黑河”。

  “我們的富裕離不開市場發展。”

  “生活條件好了,現在反過來追求生活環境,尤其河道的干凈。”

  “這是城市化當中的‘陣痛’吧,相信今后會‘兩全其美’。”

  ……

  走訪中,人們對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帶來的環境代價,特別是對身邊河道的傷害,有糾結,有感慨,還有更多的思考。

  整治

  掀“藍棚”拆違建,“地下河”重見天日

  去年5月,我市開始“五水共治”。路橋區治水動的“第一刀”就是洋張涇。

  治理洋張涇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讓這條“地下河”重見天日,抹去人們“斷頭河”的印象;打通水系,激活流水,還原當年水清、岸綠的美景。

  但是,要掀開“藍棚”,拆除已存在數十年的違章建筑,搬離“河上市場”,談何容易。

  “這段河道處于鬧市區,整治難度較大,整個工程從前期準備到實施,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可以說毫不亞于一個大型工程。”路橋街道“五水共治”辦的一位負責人說,去年整治工程開始后,這里成了路橋治水工作中最難啃的骨頭。

  “從表面數據上說,洋張涇的整治,暫時要犧牲數千萬元的產值,但這也是給老市場一次轉型升級的機會。”曾參與整治的路橋水政監察大隊大隊長李兆偉介紹,由于規劃合理,方法得當,盡管在整治中遭遇重重困難,但在半個月內就搬遷了400多個攤位,讓他們進入新設置的五金市場。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為順利啃下這塊“硬骨頭”,涉及到的路橋街道和路北街道協同作戰,與村里的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做商戶的思想工作。他們根據違法建筑的地理位置與拆除難易度,將“河上市場”分成三批搬離,讓他們落戶于新的五金城。

  “客源沒走。”

  “生意還不錯,現在攤位空間大,發展勢頭好。”

  昨天,記者隨機向攤主采訪,他們說,自搬離“河上市場”后,經營穩定,對相關部門的安排都表示比較滿意,當初的許多疑慮正逐漸消失。

  經過近一個月的整治,洋張涇良一段的河床終于重見光明,可以透透氣了。

  截止到今年5月底,洋張涇已經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整治,即河岸的砌石美化,恢復河道原生態面貌。

  昨天,記者從路橋大道邊開始,沿著洋張涇河岸向南徒步,看到河岸的綠化基本完成,設置的體育健身器材、花壇、石椅等,儼然一個小公園。據了解,單洋張涇在良一村這段,兩岸景觀帶改造花費就達150多萬元。

  由此,洋張涇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轉身。

  期待

  納污入管“清腸洗胃”,還原清澈河水

  借力“五水共治”,讓曾經斷流的“地下河”洋張涇重見陽光,昔日“河上市場”也得以轉型升級,市民為此拍手稱快。但是,洋張涇的河水狀況,并未讓市民滿意和點贊。

  記者站在洋張涇潘家橋俯瞰,河水仍然黝黑,尤其是剛被掀開蓋子的這一段,由于水面相對較窄,看得更加清楚,像墨汁似的,與漂亮的河岸形成鮮明反差。

  “不用檢測,這里的水肯定屬于劣五類。”應凡平說。

  記者采訪時,許多熱心村民圍上來,一起探討洋張涇成黑河的原因——沿岸居民的生活污水幾乎全部排到河中,而且每家每戶的化糞池管子也都直通到河里。

  一位張姓村民告訴記者,在上階段整治中,相關部門將一些伸到河里的排污管進行堵截,但效果幾乎為零。“能堵得住嗎,現在的污水基本都滲透到河里了。”

  記者了解到,政府部門也正竭力解決洋張涇的黑臭問題,單在今年就進行了兩次“清腸洗胃”,花了10萬元進行生態補水,但效果也不明顯。

  “不能做表面文章,還原清澈河水才是目的。”

  “整治應是系統的,要有始有終。”

  “如果不徹底納污,洋張涇將永遠是黑河。”

  采訪中,當地村民表達了不少期盼,希望相關部門早作規劃,對老城區早日實施納污改造,逐步提高洋張涇的水質,改善區域環境。

 

原標題: 洋張涇:拆違建讓“地下河”重見天日

標簽: 市場 整治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羅亞妮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