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講座內容與2015浙江高考作文“撞題”,浙工大教授成網絡紅人
2015年06月10日 來源: 錢江晚報 記者王玲瑛

  安坐書齋詩意生活的肖瑞峰,這幾天因為高考被“打擾”了。

  他是浙江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博導,教的不是碩士生就是博士生,本來不甚關注高考,但因為4年前在本報與省社科聯主辦的浙江人文大講堂上的一次演講,內容與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題神一致,他作為主講嘉賓,瞬間成了“網絡紅人”。

  高考第二天,晚上,錢報記者約訪肖瑞峰。

  那會兒下著大雨,他撐傘趟水而來。雖然整日與唐詩宋詞古代文學為伴,卻不形于外,一件黑色Polo衫,與教理科的教授差不多。見過幾次,從沒見他穿對襟盤扣的唐裝,手臂上也不套什么檀木佛珠。4年前做客浙江人文大講堂,也是西裝革履。但說話舒緩,字斟句酌,對典故和詩句,信手拈來。

  高考第一天就有人把消息發到微信上,說“浙工大教授完美預測高考作文題”,肖瑞峰笑,“這明顯是標題黨,我作講座時可沒想到和高考有關聯,這不算是我預測高考題,純粹巧合,你們錢報說4年前舊文與作文題‘神一致’倒是事實。”

  肖瑞峰研究生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言為心聲、文如其人,詩品與人品是否對應,是他碩士畢業論文的主題。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爭論長久的老話題。

  “我個人認為,今年作文題出得挺好,區分度比較高,能準確衡量出考生的閱讀面和解讀能力、辨析能力。既可以檢驗學生閱讀的廣度,也可以考察他們思考的深度,容易拉開距離。”

  作文需要閱讀量,也是一個老話題。

  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紅樓夢》里林黛玉教香菱學詩,先讀王維的五言律詩一百首,再讀杜甫的七言律一二百首,再是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底子,再看陶淵明、應玚、謝靈運、阮籍、庾信、鮑照等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這篇文章是寫給未來高考生的。閱讀,不一定馬上有用,但化為你的文學修養后,總有一天會成為你的智珠在握。

  問:您為什么會關注“詩品和人品”這個題目?

  肖瑞峰:我的碩士學位論文,就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我從碩士生時代開始,就對唐代享有詩豪之譽的劉禹錫感興趣。劉禹錫這個人,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人品、詩品高度統一。他是唐代政治改革家,為了捍衛自己的理想,可以說是九死不悔。他在詩歌里也塑造了笑傲人生的自我形象。

  中國古代傳統詩論,習慣于將詩品與人品相聯系,以為人品決定詩品,詩品出于人品,因而總是強調“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才有第一等真詩”。“文如其人”確實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但在研究過程中,我也發現,有些詩人,詩品和人品是脫節的。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也可以找到大量的“言非心聲”的例證。

  “文如其人”這一命題,可以追溯至漢代揚雄的《法言·問神》、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體性》。但從現存的文獻看,明確表述“文如其人”這一命題的,是蘇軾的《答張文潛書》。后來,我給研究生開了一個《中國詩學》的課程,既勾勒中國詩學的體系,又從不同側面對中國詩學做面面觀,此外,還把詩歌與社會現實相聯系,其中就探討了詩品與人品等問題。這個論題,薈萃了我多年的研究心得。

  問:在給研究生上課時,您覺得當下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儲備如何?

  肖瑞峰:客觀地說,當今研究生的傳統文化儲備,相對不足。他們的學術功底與老一輩學者相比顯得較為薄弱,尤其對文獻的解讀能力,亟需加強。

  因為我們中小學的語文教育中,國學教育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不像老一代學者,從私塾開始就記誦四書五經,觸摸到傳統文化的精髓,他們都是有童子功的,10多歲就能對國學經典倒背如流。

  我們現在時代不同,學生需要吸收的知識更多,精力又有限,所以研究生國學儲備不足,是自然現象。

  從教學過程看,研究生對中國詩學還是感興趣的,對詩品和人品關系等命題,在老師的啟發下,也能作一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但總的來說,由于閱讀原典比較少,又受到其他課程的限制,雖然有時也能迸發出思想火花,但還不能連成線、擴成面,總體來說,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有待加強。

  但在大眾化講座里,跟研究生教學比,我已有意淡化學術性而增強趣味性。

  研究生課堂上,我會引述很多古代詩論著作中的原話,引述的原典會達到50多種,在講座上這些基本都省略了。

  問:往前回溯,您覺得如今中小學生,尤其是高中生掌握傳統文化的重點是什么?如何入手?

  肖瑞峰:對小學生來說,背誦還是有必要的。古代小孩三四歲開始背詩歌也未必都能理解,但兒時的記憶是非常重要的,長大后能信手拈來、隨意揮灑的,大多是兒時積累。

  高中生學習傳統文化,應當多閱讀經典。經典著作大多經過歷史的沉淀與篩選,經歷過大浪淘沙的過程,比較靠譜。閱讀的過程中,要學會掩卷沉思,還應把思想的火花及時記錄下來。

  閱讀過的經典著作不一定馬上能派上用場,但它會一點點化解為你的文化修養、積淀成你的學術底蘊,最終還是有用處的。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也許很難完全擯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讀書方式,但從長遠計,中學時代還是要盡量拓展自己的閱讀空間。這光靠學生個人的努力恐怕無濟于事,需要學校和家庭加以配合。

  順便說一下,現在的大學生作課堂筆記的似乎越來越少了。這不是一種可喜的現象。我們當年讀大學時,課堂上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恨不得記錄下來,教室里一片蠶食桑葉的沙沙聲,那是幾十支鋼筆同時在或精致或粗陋的筆記本上游走。一堂課下來,大家往往累得手臂酸麻,臉上卻都掛著又一次采集到富礦標本的愉快笑容。不知從何時起,這樣的景象便從教室里消失了。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在這個知識爆炸的網絡時代,大學生們吸取知識的渠道已趨多元,不像我們當年在書籍短缺的情況下,把課堂當成了求知的主渠道,舍此別無選擇。換言之,新一代大學生對課堂教學的依賴性已大大降低,有人甚至嘩眾取寵地說已降低到零。可是,這就能構成不作筆記的理由了嗎?作筆記的意義,不僅是把知識存儲下來的方式,也是鍛煉手與腦之間的協調能力,還是幫助你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有哪位作筆記的同學會思想開小差呢?

  問:您怎么教自己的小孩學傳統文化的?

  肖瑞峰:我自己的孩子,說實話并沒有刻意培養他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并不希望他能子承父業,但家中有關傳統文化的藏書較多,有時候會誘導他多看看。耳濡目染,他自小對傳統文化的精髓還是有所感知的。

  對古典詩詞,除了要求他有一定的記誦量外,重在理解和融會貫通,在彼此都相對空閑時,我們會有一些關于詩詞的對話,受惠的不光是他,我也能從他別具一格的解讀中得到一些啟發。

原標題: 講座內容與2015浙江高考作文“撞題”,浙工大教授成網絡紅人

標簽: 高考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趙靜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