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一,是孩童的節日,通常上了初中,就很少過這個節了。但有一群初一的孩子,今天對他們而言,卻有別樣的意義——
上一年的六一兒童節前夕,杭州學軍小學六(1)班的同學,三度贏得學校足球聯賽,把至高榮譽“大力神杯”永久留在了班級里。因為馬上就畢業了,他們約定,讓“大力神杯”在全班47位同學中傳遞起來——從學號1號的同學開始,一個個往下傳,每隔一年,交接一次。而每年的6月1日,就是“交接日”。
一年過去了,這個班的同學,也完成了從小學生到初中生的轉變。關于小升初,他們都有怎樣的選擇?他們身后的教育生態和社會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一年后,錢報記者再次走近他們。
47位同學18人去了民辦初中
其余28位直升十三中
先來說說他們的現狀吧:47位同學中,1人搖號進了杭外,18人去了民辦初中,其余28位都升入學軍小學對口的初中十三中。
其實僅是直升十三中,在很多家長看來已經是“絕佳配置”了。這也是為什么,那一帶的學區房,連同一樣對口十三中的文一街小學、文三街小學等,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即便如此,比較之下,這個班的“民辦比”卻也是相當高的。不過記者同時了解到,18人中,有13位都是通過自主招生被錄取的,這就意味著,他們本身就有著名校欣賞的過人之處。
曾為六(1)班畢業冊作序,寫下“有緣同聚六年窗,不思量,自難忘”的小周同學,是班上出了名的才女,她在讀四年級的時候,就將文瀾中學定為自己的Dream school,所以雖然最喜歡文學,但該拿的奧數等競賽獎杯也不落下。
足球小子于漢翔,特地報了一所可以寄宿的民辦初中,為的是培養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因為將來可能會出國。他說自己運氣不錯,是搖號搖中的。
在班上有“小博士”之稱的小王同學,選擇了直升,多少讓同學們有點意外。
小王的爸爸、媽媽都是經濟學博士,一個在大學當老師,一個是企業高管。最初,父母倆是希望孩子能上民辦的,但孩子堅持,也就由他去了。
“民辦壓力太大。”是小王當初的理由。現在,他的成績在班上算得上名列前茅的,“但厲害的同學很多,隨時都有被趕超的可能,還是很有危機感的。”他說,這種“前有強將、后有追兵”的狀態,挺適合他的。
而作為畢業生“大本營”的十三中,在入學時的分班考中,好幾個班的“男一號”、“女一號”(蛇形分班,成績越好學號越靠前)都被六(1)班的同學們承包了。
這讓班主任俞劍維很自豪,而她更欣慰的是,在這場升學選擇中,他們有自己的主意,也很有自信。但理由,卻和成人不太一樣。
班主任俞老師的朋友圈里
留下了同學們一年來的足跡
班主任俞老師,有個很特別的比喻:“帶一個班,就好像和這個班談了一場戀愛。隨著學生的畢業,自己也就失戀了。”
從她的朋友圈里,我們可以大致還原出這個班一年來的軌跡:
去年8月29日。小陳來電話,要求回校幫忙打掃美化教室,瞬間淚崩。
去年9月6日。一大波同學回到母校,就連四年級時就隨父母移民德國的小翁同學都回來了。
去年9月13日。小龍作為初中新班長,成功說服初中班主任,把他們中隊命名為“哆唻咪中隊”(六(1)班原來的中隊名就叫哆唻咪),希望俞老師把原來的班旗贈給他們班。同學們紛紛點贊:“哆唻咪的香火得以延續了!”
2014年最后一天,踩著跨年的尾巴,是六(1)班老同學最盛大的一場聚會,47位同學,從杭城不同的初中,齊刷刷趕回母校。杭外的小胡同學,當天學校有文藝匯演,妝都顧不上卸就趕來了。
原來的六(1)班教室已經被學校改成了小型會議室,同學們正好可以在老地方狂歡。“多年不知“年’滋味,今天,有一種兒時過年的感覺,團聚,幸福,滿足……”俞老師在朋友圈里這樣寫道。
今年5月23日。男生小張同學做的火箭被文瀾中學收藏了,并用英文介紹給土耳其友好學校的校長。他介紹時說,火箭的設計思路來自學軍小學的科學老師,所以特地在火箭上留下了這位科學老師姓名的第一個字母。
女生小張,甚至每個月都會被小學同學拉著,回母校逛逛,“反正很近嘛,放學后路過,就進去了,也不刻意,哪位老師在,就看望一下。”
顯然,同學們仍很掛念這位“戀人”呢。
每一次重聚,俞老師都會細心觀察同學們的變化:個頭躥得好快,最高的一個男生都過1米8了;有的女生的鞋已經長到38碼,有的男生鞋已經長到48碼,俞老師由此推測,“中學的伙食一定杠杠的”;很多男生的嗓音變粗了;可惜,本來94只眼睛里,就有50多只近視了(裸視低于5.0),現在“小眼鏡”更多了……
但她更在意同學們心理的變化,“如果有同學特別懷念小學生活,是不是也意味著,他對初中還不太適應?我希望留住過去,又希望孩子們能走出過去,投入一種全新的節奏和狀態。”所以她暗暗提醒自己:不去打擾,默默關注就好。
六(1)班的家長群沒散
關心著孩子們的每一個變化
其實,除了幾次回母校之約,散落到不同學校的老同學們相聚的機會并不多。
有位同學說,好幾次意外相逢,是在課外培訓班上,“有個校外培訓機構,很多同學都有報,去上課的時候,總會碰到2、3個小學同學。”
原六(1)班的家長群也沒散,經常相互靈靈市面,之前群里的十幾個家長,讓孩子們“共享”了一個語文班,老同學們也因此聚上了。
問他們:周末挺忙吧?
讀民辦的小于說,從周六下午到晚上,要上3門培訓班,周日中午就要回校,真正屬于自己的周末只有半天;讀公辦的小王說,我報了5門,不算多的,有的同學報7門。
一圈問下來,培訓班已然在初一就成為“標配”,最少的也有一門。
同學們普遍感受到,進了初中,節奏快了,壓力大了。雖然每天的作業還不用做到很晚,一般7、8點就可以完成了,但基本上自己會再“加碼”一個小時。
好在,學業之外,大多數孩子也會專注于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喜歡畫畫的玥兒,依然不停在畫,還為運動會設計了班旗;從小就彈鋼琴的小張,也堅持在彈,正在準備考10級呢;周千又繼續當她的“文藝女少年”,但周媽媽有點奇怪,這么愛寫作的女兒,似乎沒有小學時那么有表達欲望了,只是一個勁地看書,看各種雜書。有一次,她在初中語文老師那里看到了女兒寫的一首詩,其中的兩句是:“欲題周柳牽魂句,卻恨胸無詠絮才”,這才明白,這也許是女兒現在對自我狀態的一種認識,所以要如饑似渴地閱讀。
還有足球小子于漢翔,進入初中又成為校隊主力,“每天早上,別的同學晨跑,我們訓練,兩不誤,就是……踢球的時間不如小學多了。”
回到開頭,眼下到了“大力神杯”交接的日子,除了交接雙方,其他同學也說要來見證。按照他們的約定,算下來,等最后一位同學“接棒”,要46年后了。
不知道40年后,這群孩子,或者他們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未來?
我們愿意,繼續陪伴。
原標題: 一個熱門小學畢業班的升學軌跡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