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天臺縣三州鄉下屋村村口的文化長廊內,幾個村民正在閑聊。這一投資60多萬元的長廊,占地近200平方米,既展示了當地頗具特色的茶產業,又成為村民們引以為豪的文化設施。殊不知,就在一年多前,這里還是一排占地近150平方米的違法建筑。
與拆違相對應的是,該鄉對原先處于半閑置狀態的蔬菜交易市場進行部分拆除和改造提升,目前已拆出近2000平方米,打算建設一個能滿足80個老人需要的養老服務設施,計劃下個月進行對外項目招標。
“‘三改一拆’,拆是起步,改建是過程,美化老百姓的家園才是目的和結果。”該鄉鄉長湯克演說。
近年來,天臺縣大張旗鼓開展“三改一拆”行動,被省里評為“無違建”創建先進單位。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舊住宅區改造35.88萬平方米,舊廠區改造26.63萬平方米,城中村改造20.11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筑193萬平方米。
“三改一拆”行動的穩步推進,給當地人居環境帶來了持續的變化。在拆和改的關系上,該縣巧手彈奏,實現了“同頻共振”。
“拆”是為了更好地“建”,“破”是為了更好地“立”。該縣在拆違中,及時清理建筑垃圾、平整土地、復墾復綠,對于條件較好的農保地,拆違后進行及時復耕。去年底,該縣首次采用定向爆破的方法對一處磚窯廠實施拆除。隨著一聲巨響,磚窯廠內一根高達45米的煙囪被實施爆破,拆后整理出來的40畝土地被復墾、綠化。
在“三改一拆”行動中,該縣部分重點養殖區的面貌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由九個自然村組成的白鶴鎮墨坑村分布在長約五公里的山岙中,除了有零散養殖外,村里還有十多戶大型養豬專業戶,豬糞、污水直排墨坑,墨坑如同真的倒了墨水,又臟又臭。該村黨支部書記汪傳烈自貼利息,從銀行貸款20萬元,牽頭在一個遠離村莊的山谷里建起了污水處理設施齊全的養殖小區,對村內的養殖戶進行了整體拆遷,使困擾村民已久的臟、臭難題得到徹底解決。
與此同時,該縣還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改革,充分調動村集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快土地流轉,開展村集體統一回收、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對違法用地進行有效控制,借此推進農村拆違工作。街頭鎮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與西部現代農業園區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在農戶中積極推廣“豬棚換大棚”的現代高效生態種養模式,現已完成上百畝土地流轉面積。
原標題: 天臺:拆改“同頻共振”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