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慈善部門獲悉,不少市民通過匿名、化名的方式向慈善組織捐贈善款,他們常用“舍得”、“感謝”等化名,有的已經默默堅持了近十年。
臺州慈善捐助呈現平民化,匿名捐贈漸多。去年,臺州市慈善總會累計接受各類捐贈款物400余萬元,捐贈的特點是個人多,企業少。在個人方面,大多是普通群眾,有工人、農民、宗教信眾,有老人也有小孩,企業大多為私營企業。
椒江:匿名捐贈漸多
慈善部門接收的最常見捐款形式為無記名捐款。“十塊,五塊,甚至五毛,幾分錢的都有。”市慈善總會財務工作人員毛君蓮告訴記者,相較以前,這幾年臺州市民的慈善風氣“熱烈”了些。
大量無記名的捐款通過網上銀行等各種渠道匯入慈善賬戶。“雖然單筆不多,但數量巨大。”毛君蓮表示,這些無記名的捐款,目前難以統計。
據了解,在我市慈善部門中,椒江慈善總會匿名、化名捐款的較多,匿名、化名捐款最集中的是廣場捐款、現場捐款。在椒江慈善總會有記錄的10多年來,最高的一筆捐款數目為10多萬元。
椒江慈善總會以“無名氏”開具票據的大筆捐款者,有2012年7月16日的1萬元、2011年12月5日的5000元等。
2010年9月,一位不愿留名的企業家向椒江慈善總會捐款500萬元,其中200萬元定向用于椒江福利院建設,300萬元用于幫助困難群眾。他強調不作任何宣傳,慈善總會信守承諾,沒有在媒體上宣傳。
另外,一名以“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卸臟人”、“眾生”等名義捐款的椒江市民,連續8年,每年向椒江慈善總會捐款,一共捐了2.2萬元。
路橋:尋找好人“張偉勝”
說起匿名捐款,路橋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總會想起“張偉勝”。
從去年開始,每月固定時間,路橋慈善總會的對外公開慈善賬戶上,總會轉入一筆署名“張偉勝”的1000元捐款。截至今年3月,“張偉勝”一共捐出13筆善款,合計1.3萬元。
一般情況下,接收善款的慈善部門都會給捐款者開具發票。由于“張偉勝”是直接從銀行轉賬的,工作人員曾通過銀行查詢,只查到捐款者以“張偉勝”的名字匯款,沒有其它信息。
為了表彰“張偉勝”的善舉,去年,路橋頒給他慈善貢獻獎。當時考慮到有頒獎活動,需要他本人來,路橋慈善總會再次嘗試找到“張偉勝”。
通過公安部門查詢,路橋慈善總會發現路橋只有兩個“張偉勝”,其中一個戶籍所在地為峰江街道某村,但最終無法確定對方是否為捐款者。
近日,路橋慈善總會從每年的捐款單中,找到一位化名“陳瀅潔”的慈善捐款人。“陳瀅潔”總會在每年3月學雷鋒日前后,向路橋慈善總會捐款2000元。
2010年,“陳瀅潔”捐了5000元,2011年捐了3000元,2013年2月四川綿陽發生地震,“陳瀅潔”在2000元的基礎上,再捐1200元。
“陳瀅潔”的善行從2007年一直延續至今,已有9年。
仙居:“淡淡一笑”溫暖一座城
早在2012年下半年,在美麗的仙居,“淡淡一笑”捐錢不留名的動人故事就廣泛流傳。
2012年,仙居慈善總會推出“一杯牛奶工程”,意在為貧困兒童每天提供一盒牛奶,幫助他們健康成長。2012年9月28日,一對夫婦來到仙居慈善總會。
“聽說你們現在推出了‘一杯牛奶工程’,我們夫妻倆想出份力。”女的開了口,聲音很輕柔。
一旁站著的男的掏出了20萬元現金,遞給接待的工作人員。
“第一次看到有人一次性捐出那么多現金,當時真的很驚訝。”接待的張姓工作人員表示,當詢問他們的姓名和聯系方式時,兩人卻沒有留名,沒有合影,連一口水都沒喝,便離開了。
一個月后,夫妻倆再次來到仙居縣慈善總會,他們送來一張80萬元的本票,仍是淡淡一笑離去。
原標題: 臺州慈善捐助呈現平民化匿名捐贈漸多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