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小伙子,因為失戀,割腕、服藥自殺;
一個20來歲女孩,覺得周圍人都要害她,突然從6樓跳了下去;
一位30出頭年輕女人,因為離異想不開,割腕之后又吞下80片安定。
這是最近這段時間省立同德醫院急診科搶救的幾位病人,開春以來,這樣的病人明顯增加,每周都有兩三起;半個月已經有10例這樣的病人。而精神衛生科的各個門診,病人量也增加了一倍,病房同樣爆滿。
女友提出分手
他把自己劃成重傷
姜愛華是省立同德醫院急診科護士長,最近這段時間每個禮拜都能碰到兩三位自殺搶救的病人,她很警惕,讓科里一位醫生寫了篇科普文,想提醒大家。
前兩天有一個割腕的小伙子,送來醫院的時候神志不清,口吐白沫,手臂上的傷口觸目驚心,已經看到里面的骨頭,血流不止。醫院立即啟動了綠色通道,外科清創縫合,內科洗胃同時進行。
小伙子的手臂上,有很多舊傷口。搶救之后,小伙子轉危為安,經過溝通,了解到他是因為女友提出分手,一時沖動服下了大量抗抑郁藥物,割腕自盡。
還有一個離異的年輕女子,是前天凌晨送來的。吞了80多片安定,估計是平時攢下來的。離異之后,她狀態一直不好,失眠很嚴重,去醫院配了藥。割腕之后,她突然覺得不甘心,自己撥打了120急救電話。
醫生給她洗了胃,傷口也不深,昨天就出院了。
急診科黃新文醫師介紹,每年春季,送到急診搶救的自殺、自殘的病人急劇增多;舊病復發、新發病的病人都有明顯增加,閑林病區500張床位已經滿了,精神科的其他科室也有類似情況。
老人家情緒突然變化
家人要多關心
俗話說,“菜花黃,癡人狂”。省立同德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陳杏麗說,季節交替,人的情緒也會跟著波動。
最近這段時間,接連幾起學生跳樓自殺事件引起公眾很大關注,但在醫生們看來,中老年人同樣需要關注。
上周一早上,省立同德醫院急診送來一位50多歲的婦女,因服藥自殺,一早被家人發現口吐白沫,昏迷不醒,送到醫院搶救。
后來了解到,這位大姐幾年前確診得了抑郁癥,一直在吃藥治療,病情挺穩定。前陣子,跟老伴來杭州幫忙帶孫子,不知道是因為新環境不適應,還是跟家人鬧了些小別扭的緣故,突然想不開了,在醫院昏迷了一天,才蘇醒過來。事后家里人回想起來,自殺之前有好幾天悶悶不樂,不跟人講話了,但是沒有留心。
還有一位病人,84歲,有天在家里打麻將,莫名其妙講了句不搭邊的話。第二天連家里人都不認識,還開始亂抓亂弄,后來磁共振檢查發現有腦梗。
“有些老人腦血管意外、肺炎之后,可能出現精神異常,比如說胡話,看到了死去的親人、鬼來了之類。”陳杏麗說,春天的時候她也會經常提醒自己八十多歲的母親,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太早、太晚不要去鍛煉。
她最想提醒的是,原來就有心理疾病的人,家里人更加要關心,留心病人情緒有沒有變化,有沒有藏藥的情況。
身邊有人得了抑郁癥
要讓對方覺得你能理解他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把自己的抑郁癥形容為“一只黑狗”,他說:“要是‘黑狗’開始咬你,千萬不要置之不理。”
如果身邊有人得了抑郁癥,作為朋友,肯定很想幫助他。那么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呢?
錢報記者請教了省立同德醫院的兩位心理專家陳杏麗和徐方忠。
“一個基本的原則,要讓對方體會到你能理解他的狀況,不要用命令或者指示性的語言,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可靠的。”徐方忠說,這其實跟人際交往中的道理一樣。
如果你的朋友、親人得了抑郁癥,這些話最好不要說:
“你太自私了”;
“你明天就會感覺好了”;
“出去找點樂子,喝點酒把它忘了”;
“你很堅強、一切都會好的”;
……
這些話,會讓對方覺得你站著說話不腰疼,覺得你不能體會他的處境。
“別再自怨自艾了”,“別呆在屋子里了,出去玩玩吧”。
不要用指示性的語言,盡量選擇引導性,商量的口吻,比如“看到你這么難受,我也很難過,有什么我可以幫到你的嗎?”或者“我想去逛街,你要不要一起來?”
“我知道你的感覺,我也曾經抑郁過。”
心理治療的時候,如果醫生跟著患者一起哭,就會讓對方覺得你不可靠。這樣的說法,會讓他們覺得你夸大了感受,也會讓他們覺得你不可靠。
原標題: “別呆屋里了出去玩吧”得了抑郁癥不要這么對他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