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不轉發就會不幸”的微信文章把市民吳女士11歲的女兒嚇哭了。日前,微信發布《微信朋友圈使用規范》,其中規定,朋友圈不許發“不轉不是中國人”、“請好心人轉發一下”、“轉發后一生平安”、“轉瘋了”、“必轉”等脅迫用戶分享的文章。今后在微信朋友圈發布類似內容,一經發現將根據違規程度對微信用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包括刪帖、封號等。
集贊抽獎也被列入黑名單
根據《微信朋友圈使用規范》,朋友圈中常見的幾種分享行為被列入黑名單,例如某些商品分享后方可預訂,某些問題分享后方可知道答案,邀請好友拆禮盒、集贊、分享可增加一次抽獎機會等。
《規范》明確,強制用戶分享:分享后才能繼續下一步操作;利誘用戶分享:分享后對用戶有獎勵;脅迫、煽動用戶分享:用夸張言語來脅迫、引誘用戶分享等行為都屬于違規行為,一經發現將根據違規程度對微信用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除此之外,朋友圈里一些代購、賣面膜等“狗皮膏藥”廣告也屬于微信團隊重點打擊的對象。虛假夸大減肥、增高、豐胸、美白效果但明顯無效的保健品、藥品、食品類廣告,被微信定性為欺詐虛假廣告,一經發現會根據違規程度對微信用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對于公眾賬號的廣告,如果商品本身和微信賬號所公示身份無關,比如賬號名稱為“心情語錄”,實際售賣減肥產品,也會成為微信的打擊對象。
刷屏、騷擾不斷,朋友圈不再純潔
昨天,在采訪中,不少市民和網友吐槽,自己曾被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刷屏、騷擾。
“終于可以吐槽下我微信里這個大姐了……”市民陳先生說,這名大姐是他好久沒聯系的初中同學,發上朋友圈的信息大致分為:父母平安健康長壽篇、兒女貼心好運順遂篇、夫妻生活心得篇、屬相星座生日姓氏篇、佛祖保佑恭喜發財篇、人生感悟心靈雞湯篇、地球危險出入當心篇、微博段子打油名言篇……
“今天是旺母節,明天是老公節,后天輪到兒女節!好不容易不過節,偏偏還有奇怪的神仙過生日!”還有什么“愛媽的轉下,不愛就算了!有爸的轉下,沒爸的就算了……”最后,忍無可忍的陳先生把這名同學屏蔽了。“屏蔽以后,發現世界清凈了許多,終于不用那么堵得慌了!”
“不轉的話,24小時內就會發生不幸”
“前幾天,11歲的女兒被一篇微信文章嚇得幾天沒睡好覺。”吳女士說,上周五晚上,女兒的小學同學在班級微信群里發出一則微信,大意是:一個小女孩在公園遇害后,醫生過去查看,結果死去的小女孩跳起來咬死了醫生。文章最后要求,看到此微信的人必須轉,不轉的話,24小時內就會發生不幸。
看到這條令人毛骨悚然的微信后,吳女士馬上在班級微信群里發言說這是假的,但女兒看了之后還是被嚇哭了。“她問我要不要轉,不轉的話,我跟她爸爸會不會出事。”說起這事,吳女士十分生氣,“這樣的微信太害人了!希望今后大家都不要跟風盲目轉發,朋友圈里更需要的是原創文章。”
幼兒園老師在朋友圈里賣A貨包
網友陳女士透露,她的微信里不少人把朋友圈當店鋪,每天發包包、面膜、大牌A貨的信息。“有一天,我發現兒子的幼兒園老師在微信圈里也賣起了A貨包包和衣服。”她問了一款衣服的價格之后,那名老師就經常在微信里向她推薦新到的衣服和包包。
今年52歲的孔女士去年開通微信后,感覺“眼界大開”。“朋友轉發帖子,說‘晚期癌癥可以完全治愈’,還有各種名人的‘驚天內幕’。”孔女士起初看得津津有味,后來她發現不少消息都是“忽悠”,“有一次我向一名醫生朋友問起晚期癌癥的事,她說依據現在的醫學水平,幾乎不可能治愈晚期癌癥。而且帖子上面列舉的只是普通中藥,沒有特殊的治療措施。”
市民劉先生說,有朋友在微信上分享了一個小游戲,他點開之后顯示必須要關注公眾賬號才能玩,他關注之后,公眾賬號每天發送的都是賣保健品、食品、服裝等內容,“最后就取消關注了。”
給朋友圈“上鎖”,有人贊有人彈
微信推出朋友圈“使用說明書”后,一些刷屏行為將受限制,網友怎么看?對此,不少市民和網友認為“給力”。
“以前常在朋友圈里看到謠言,是中國人必轉、好心人必轉等文章,特別討厭。”愛刷朋友圈的朱女士說,“現在有了這個規定,這些人總算可以收斂一些了。”有網友認為,如此一來,微信中賣不知名化妝品和面膜的人也會收斂一些,希望假代購、賣假名牌的微友能早日被查實封號。
也有人不贊同給朋友圈“畫框”、“上鎖”。市民廖先生告訴記者,微信朋友圈應該言論自由,如果用一些條款來束縛,用戶會失去社交軟件的體驗感。市民杜女士認為,朋友圈是一個非常私人的空間,應該隨心所欲,如果連發朋友圈都要規范,微信就不好玩了。
原標題: 不轉就會不幸把11歲女孩嚇哭 此類朋友圈消息可舉報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