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車在擔嶼圍涂北面工區,沿線的道路并不平坦。一路顛簸后,一座造型古典優雅的水閘出現在記者眼前——這就是海波閘。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一片汪洋。繼續前行,沿路還有幾處工地正在忙碌,巨大的桁架從海底“打撈”出淤泥,運送到岸邊做閉氣土方;再往前,好望閘、擔嶼閘正有條不紊地運行著;避風港內,一艘巨輪把打撈出的淤泥通過管道輸送到工地上……
位于溫嶺市南海岸的擔嶼圍涂工程,建設迄今已近十年。如今滄海變桑田的夢想,已經漸漸變為現實。
砌出一張“海上屏風”
“這里的灌砌塊石振搗不夠密實。”2月12日,在擔嶼圍涂的內堤內護坡,正在巡查的蔡雪明發現了問題。隨后,監理單位、施工單位代表被叫到現場。最后,長達20多米的灌砌塊石返工。
“年底了,大家想回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工程質量不能松懈。”作為溫嶺市擔嶼圍涂工程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工程開工期間,蔡雪明每天都要來港內巡查,開展質量監管工作。
擔嶼圍涂在溫嶺市城南鎮隘頑灣西側,與石塘隔灣相望,總面積1.52萬畝,項目概算總投資3.93億元。“主海堤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蔡雪明介紹,擔嶼圍涂具有造地、防潮、蓄洪、排澇、減災等綜合效益,相當于在溫嶺南部海岸拉起了一道堅實的屏風。
作為新建圍區的“屏障”,指揮部對此從不馬虎。工程有一套嚴格的檢測機制:首先,由施工單位進行自我檢測;然后,監理部在這個基礎上抽取20%的工程進行檢測;最后,由指揮部委托第三檔檢測機構再抽取20%的工程進行檢測,層層把關。從項目建設到現在,還沒有發現一例不合格。
雖然“把關嚴”,但是擔嶼圍涂工程的建設卻沒有因此而放緩。放眼望去,整個防浪墻建設已經初見雛形。蔡雪明說,整個工程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已經完成了總進度的90%,預計2015年可完工。
填出萬畝桑田來
“屏風”之內,是另一項聲勢浩大的工程。2014年8月,擔嶼圍涂造田造地工程進場施工。該工程總工期為四年半,項目概算總投資67931萬元。
這個巨大的圍區總面積達1.52萬畝,扣除海堤、漁船避風區、蓄淡水庫等,建設總面積1.362萬畝,其中新增耕地面積10123畝,河道、湖泊面積2000畝,農業管理用地800畝,道路、溝渠面積700畝。
“目前,溫嶺的陸域土地利用率高達92.43%,基本農田保護率高達89%,陸域耕地后備資源匱乏,已無潛力可挖,擔嶼圍涂造田造地工程的實施,為我市農業發展拓展了空間。”溫嶺市南海涂圍墾工程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陳伯勛介紹。
施工區內,一根粗大的管道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從港區內挖出來的淤泥,正源源不斷地通過這根管道運送到圍區。
正是這條管道,給這個工程節約了1000萬元的建設費用。
“避風區挖出的淤泥需要處理,這會產生一筆費用;圍區土方吹填正需要淤泥,如果從外面購進,也會產生一筆費用。通過這條管道,把避風塘的淤泥直接運送到圍區,就等于節約了這些費用。”陳伯勛說,避風區挖出的淤泥有100萬立方米,完成土方吹填2500畝,滿足了擔嶼圍涂造田造地工程一期一階段的需求。
這項于去年8月進場施工的造田造地工程,截至今年1月底,共完成投資1.2億元,財務支出3000萬元;施工放樣及施工區原始涂面測量已全部完成;完成一期一階段臨時土圍埝填筑3000米。土工布鋪設四萬平方米,拋石圍埝填筑2500米,避風區疏;就旯ぃ练酱堤2500畝。
預計到2018年,造田造地工程將全面完工。“屆時,滄海變桑田,將成為現實。”陳伯勛告訴記者。
原標題: 擔嶼圍涂工程:敢叫滄海變桑田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