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臺州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去看望老彭一家,給秋秋送去禮物。
女孩秋秋,今年13歲,眉清目秀;老人老彭,今年71歲,佝僂著背。
他們生活在一起,不熟悉的人以為是祖父與孫女,事實上,他們是一對父女。
以前,這個家庭很不幸,村民認為老彭妻子得的是怪病,沒有一個人愿意與他家來往。后來,該病被確診為麻風病。“麻風病的傳染和特定的易感基因有關,傳播能力較弱,居家治療時,家屬不用特別防護。”經當地疾控人員的知識普及,村民逐漸了解麻風病,消除了對他們一家人的歧視。
如今,一天天老去的老彭在家養豬、種地,坐在輪椅上的妻子大多時候住在浙江武康療養院,女兒秋秋漸漸長大,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一家人倒是苦中有樂。
父母的結合
秋秋的媽媽,叫阿鳳,1957年出生于三門縣海游鎮的一個偏遠小山村。那個年代缺衣少糧,阿鳳家兄妹多,經常吃不飽飯。阿鳳八歲那年,鄰村一對沒有小孩的夫婦希望收養她。父母不舍,但考慮到家中的實際情況,還是同意了。就這樣,阿鳳跟著養父母去了上楓坑村。養父母家的條件較好,不愁吃不愁喝,小小年紀的阿鳳也很聽話,經常幫大人洗衣、做飯,養父母很喜歡她。
轉眼,阿鳳13歲,她的身體出現一些變化,經常覺得手無力,干活使不上勁,手指關節不聽使喚,漸漸變得僵硬。一開始,她認為只是干活累著的緣故。可一段時間后,癥狀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此外手心出現潰瘍,時好時壞,反反復復。親生父母得知這一情況,心疼女兒,又把她接回了家。那年,阿鳳18歲。
年輕時候的阿鳳很漂亮,可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因為患上說不出名的病,很少有人上門說媒。阿鳳23歲,終于有人介紹了對象——比她大14歲的老彭,家住亭旁鎮彭家村,兩家相隔70多公里。
說起老彭,也是個苦命人,兩歲時母親去世,15歲時父親去世,家中只剩下他一人。這樣的家境,再加上視力不好,可想而知,沒有姑娘愿意嫁給他。
阿鳳和老彭結婚后,阿鳳的情況愈發不好,手指嚴重變形,手掌潰瘍面不斷擴大,眼瞼閉合不全,眼睛看不清,基本干不了力氣活,但夫妻倆很恩愛。
阿鳳25歲,大女兒出生。此時,她雙眼失明,沒有任何勞動能力,一家老小全靠老彭種地貼補家用。
多年的秘密
那時,村民們認為阿鳳得了怪病,都離她家遠遠的,唯一來往的,是老彭的表妹何菊蘭,嫁在彭家村。
阿鳳的病越來越嚴重,原本貧困的家根本沒錢給她買藥,有時老彭找來草藥,涂抹在阿鳳的傷口處緩解癥狀,但不大起作用。阿鳳的手、腳布滿潰瘍面,好在不覺得疼痛。但她不能單獨帶孩子,住在附近的何菊蘭經常過來幫忙。
老彭說,阿鳳剛嫁過來時,鼻子就不完整,鼻翼部分沒了,后來,手指、腳趾也開始爛。他們去過當地醫院查病因,但醫生也說不上來,建議到上級醫院檢查。
阿鳳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差。大女兒幾個月時,老彭和幾個親戚把阿鳳從三門的山里抬到椒江(當時稱海門)一所醫院。醫生告訴他們,初步診斷是麻風病,這病比較麻煩。
病因找到了,但家里沒有錢,他們又把阿鳳抬回了家。“不能對任何人說阿鳳得了麻風病。”老彭一次又一次叮囑親戚。
就這樣,這個秘密保守了七年。直到1989年,阿鳳才得到救治。
那一年,阿鳳32歲。三門縣開展麻風病普查,她才被發現。據當時參與處理的疾控人員回憶,還沒進她家的門,遠遠聞到一股臭味,進了門,整個房間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氣味,阿鳳的手、腳滿是潰瘍面、膿血,多處能看到骨頭。
醫生初步診斷阿鳳患了麻風病,后將她送往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復查,確診為麻風病。同期疾控人員對其密切接觸者開展調查,發現阿鳳的一個兄弟也患有麻風病,當年10月,兄妹倆被送往位于湖州的浙江武康療養院進行免費治療。
秋秋的到來
經過正規的治療,1992年10月,阿鳳獲得臨床判愈。因為早期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阿鳳的臉、手和腳嚴重畸殘。阿鳳在湖州治療期間,老彭在家擔起照顧大女兒的責任,每到大女兒放寒、暑假,老彭都會帶女兒去看望妻子。治愈后,阿鳳有時也會回到三門老家,重溫一家人相聚的溫馨。因為路途遙遠和經濟方面的原因,一家人大多天各一方,團聚時間并不多。
2001年,阿鳳回家期間再一次懷孕,此時,她已44歲高齡。親戚知道后,都勸她放棄,可是她不顧大家的勸阻,堅持要把孩子生下來。
何菊蘭回憶,生秋秋時,阿鳳難產,急需用錢。那天,下起了大雪,老彭到村里找鄰居一個一個借錢,她就冒雪去了附近的菜市場,找攤主一人一人要錢。
“秋秋出生后在育嬰箱里住了近一個星期,剛開始以為養不大,后來,秋秋很健康地長大了,而且很懂事。”
秋秋生下后,在家住了一個月,便被爸爸媽媽帶到療養院。媽媽一邊養病一邊照顧她,爸爸除了照顧她,還找了照顧其他患者的工作,一天有二三十元的收入。直到秋秋7歲,因為要上小學,老彭帶著她回到三門。
秋秋讀的小學離家有一段路程,步行需要20分鐘左右。每天,她獨自上學。秋秋說,爸爸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腿腳也不利索,不管刮風下雨,她都不會讓爸爸接送。
老彭確實老了,佝僂著背,一眼看去就是一個久經滄桑的老人。平時,他除了照顧秋秋的起居,家里還養了幾頭豬、幾只雞,用來負擔生活費。
老彭的家,位于村子的一個角落,二層樓是20多年前蓋的,破舊的老房遇到雨天,到處漏水,父女倆只能湊合著過。普通的家用電器幾乎看不到,家中有的只是煤氣灶、一部用來連接一家人感情的電話機,墻上貼著幾張秋秋的獎狀,是她平時參加學校體育活動時得的,還有老彭干農活用的工具。
“我不辛苦。”秋秋說,每天早上,去學校的路上,她都會給媽媽打個電話,有時只是簡單地問個早,有時會聊上五六分鐘。
“我已經很滿足了。”老彭說,現在,他們一家三口均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每月吃飯問題能解決;每年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都會去看望他們,給秋秋送來生活費、新衣服;鄰居們也待他們不錯,遇到節日,總會送來一份好吃的飯菜。
1月21日,是秋秋的農歷生日。與往年一樣,秋秋給遠在湖州的媽媽打了電話。電話那頭,傳來媽媽清脆的聲音:“今天是你11周歲生日,媽媽祝你生日快樂。”電話這頭,則是秋秋近幾天都在重復的一句話:“媽媽,你到底什么時候回家過年,定了時間,記得早點告訴我。”
原標題: 歷經風雨的一家人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