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勵踐行者,慈孝成為最美標簽
仙居下各二中初二女生朱耀婷,八年帶著患病母親一起上學,成為感動中國的“最美女生”;田市鎮水閣村吳春勇“同肝共苦”,把三分之二的肝臟捐給弟弟,被譽為“最美兄弟”,下各鎮路北村王雪娟無償創辦留守兒童之家,十年來收留68個留守兒童,人稱“最美阿姨”……
在仙居,人人成為“慈孝”的名片。
近三年來,該縣把創建“慈孝仙居”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努力培育以“慈愛、孝敬、為善、有信”為核心的慈孝價值理念,2013年底被授予“中國慈孝文化之鄉”稱號。
一間教室、幾張課桌、一面小黑板,墻角有序地堆放著一些跳繩、五子棋、象棋等玩具,課桌上整齊地疊放著孩子們的習字本。這就是仙居縣下各鎮路北村婦女主任王雪娟創辦的留守兒童之家——取名“東籬之家”。
教室里,20來個孩子,他們有的在看書,有的在畫畫,和他們在學校里的生活毫無二致。坐在第一排名叫小顧的小姑娘,因為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奶奶便把她送到這個免費的兒童之家。盡管還有更多同齡的孩子可以陪著學習玩耍,但小顧還是想念三年沒有回家的爸爸媽媽。
王雪娟則心甘情愿當起這群孩子們的“媽媽”。每逢周末,這些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便會聚到“東籬之家”,在這里看書、寫作業、與“王媽”談心、用電腦和在外地的父母視頻聊天,王雪娟則為孩子們準備好牛奶、水果,做好午飯、晚飯。
從2004年起,王雪娟開始義務照看留守兒童,如今,她被50多名孩子親切地稱作“王媽”,被評為仙居縣的“慈孝之星”。
為弘揚慈孝文化,讓踐行慈孝者得實惠,不久前,仙居推出了“慈孝貸”,以慈孝行為作為信用貸款重要憑證之一,面向當地的慈孝家庭、慈孝之星等發放專項貸款,實行利率優惠。“東籬之家”一年開支最少要六萬元,這幫王雪娟解決了燃眉之急。
“慈孝貸”給王雪娟的額度是25萬元,授信當天,王雪娟將25萬元“豐收慈孝貸”領了出來。她告訴記者,這筆錢多數已經用在孩子們身上,還有一部分投入到專門為老人辦的養殖合作社。“像王雪娟這樣的慈孝之星,她的慈孝行為就是信用貸款憑證。”當地百姓交口稱贊。
注重常規培養,慈孝變為一種習慣
1月13日,記者在安洲小學遇到正在校門口值周的張老師。張老師告訴記者,學校開學那天,她站在門口迎接孩子。當時,大部分孩子叫了一聲“老師好”,但接入孩子的同時,她發現,很多孩子沒和父母說“再見”。
這樣的情景,讓初當班主任的張老師有些意外,也有些擔憂。“我們意識到慈孝教育迫在眉睫,必須行動起來,讓慈孝走進孩子的心里。”她告訴記者,近年來,學校要求教師將基本的慈孝禮儀納入學校常規要求培養,引導學生見到老師、同學揮手問好,和家長告別要說“謝謝”、“再見”等,并專門設置了值班管理者在校門口迎接學生,提醒學生講禮貌;同時,學校還利用每天十分鐘的晨會時間,組織學生學習《弟子規》,向學生讀慈孝文章,講慈孝故事,讓學生看慈孝錄像,唱慈孝歌曲,在潛移默化中知恩、識恩、報恩。
經過短短一年的引導,張老師所帶的學生也都養成了主動問候的習慣。“學生基本上都能做到,父母送自己到學校說‘謝謝、再見’;放學回家時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父母下班回家時說‘爸爸、媽媽辛苦了’等。”張老師說。
“百善孝為先”,慈孝文化應該從娃娃抓起。基于這樣的認識,近年來,學生的慈孝教育一直放在仙居各學校教學的重要位置。當地教育部門深入開展“慈孝育人”工程,在學生、教師、學校三個層面開展“慈孝育生心”、“慈孝鑄師德”、“慈孝凝校魂”等系列活動,構筑全方位、立體式的慈孝教育教學模式,舉行“慈善育人”千人簽名活動,開展“慈孝心中國夢”書法、繪畫演講比賽和“慈孝仙山·追逐中國”暑假社會實踐系列活動等。
2014年12月15日下午,安洲小學第九屆讀書節閉幕式暨讀書活動頒獎儀式在操場舉行,一年級的同學演繹《三字經》,二年級吟誦《論語》,三年級的同學朗誦經典唐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四年級同學重新演繹了岳飛的《滿江紅》,五年級同學吟唱了元曲《朝天子·詠喇叭》,六年級的大同學朗誦詩歌《中華少年》,不少家長也來到現場觀看,與孩子互動,場面感人。
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當地教育部門編寫慈孝教育校本材料,并已出版發行小學教學三冊,納入中學生守則;各學校也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為父母做飯、洗腳、過生日等慈孝實踐活動,探索學校和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新路徑;探索開展中小學生孝德操行評定,并與評先評優、學業成績掛鉤。
原標題: 仙居慈孝教育搭建一座暖心橋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