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豐溪的探訪繼續前行著。出天臺平橋鎮后,始豐溪一路唱著歡歌,經過始豐街道、赤城街道、福溪街道,穿過天臺最繁華的城區,最后在福溪街道下灣村出境奔向臨海。
“下血本”整治
始豐街道巖下村是始豐溪過平橋鎮之后流經的第一個村。
就在這個村子里,建有天臺規模最大的養豬場——天臺縣光華農業生態觀光有限公司,目前豬的存欄量為6000頭左右。
養豬場臨始豐溪而建,與溪僅隔一條公路。由于污水處理設施等不到位,養豬場的沼液通過地下滲入始豐溪。遇到下雨天,豬糞豬尿滿溢,污染情況更甚。
去年初,這家養豬場的污染情況被媒體曝光,當地政府也將該養豬場列為“五水共治”整治對象。
“如果不整治,就要被關停。”養豬場負責人陳六亭說,養豬場想要辦下去,污水處理設施一定要跟上。
為此,去年,他不惜血本,投入上百萬元,規范建設沼氣池、干濕分離、雨污分流等設施。
陳六亭說,豬糞豬尿經過處理后,干糞被裝成袋,以每袋5元的價格賣給種植戶當肥料。沼液流入污水處理池,環保等部門定期上門清運,確保污水池不滿溢。周邊果園、農戶也會上門討要沼液來灌溉、施肥。
經過整治,陳六亭說,如今豬糞不會到處流,下雨也不怕污水沖出來,達到污水“零排放”目標。
“玉帶”穿城
一路向前,始豐溪像一條“玉帶”,自西向東穿城而過,使得本就秀麗的天臺城區變得更加誘人。
藍天,碧水,長堤。冬日的陽光下,站在始豐溪畔的城東大壩堤岸邊欣賞美景,讓人倍感愜意。
市民陳先生經常帶著孩子來附近玩,傍晚時也時常和家人到溪畔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五水共治’后,明顯感覺到始豐溪水面上的垃圾少了,環境也變得更舒服了。”陳先生如是說。
而這些改變,離不開河道保潔人員的辛苦付出。
老洪是負責城東大壩附近1公里河段河面清潔的保潔員。“從去年9月開始做保潔員,每天要做8個多小時,一天都沒休息過。”老洪說。
最近半個月,前方河道施工,開閘放水后,始豐溪變淺,河床裸露,他們又忙著清理河床上原先沉積的陳年垃圾。“有時,一天清理出的垃圾能裝兩三輛拖拉機。”
城東湖電站站長曹禮火最能感受到始豐溪垃圾量的變化。城東湖電站是私人水電站,建在城東湖大壩不遠處,2001年投入使用。
“以前河面上垃圾很多,特別是發大水時,成片成片的垃圾、死豬從上游沖下來。”曹禮火說,水中有垃圾,電站無法發電,必須及時清理,但垃圾太多,五六個工人都來不及撈。
自從去年開展“五水共治”以來,曹禮火發現,始豐溪里的垃圾越來越少,每天打撈出的垃圾最多一兩噸,相比原先一天上百噸的垃圾量,確實大大減少。
除了清理河面垃圾外,當地還推進始豐溪河道兩岸景觀建設,如始豐溪北岸綠道工程、始豐溪北岸壩頂休閑廊道等,打造市民生態綠道,讓穿城而過的始豐溪,真正實現水清、岸美。
三茅溪蛻變
三茅溪主流長26.5公里,流域面積157.5平方公里,是始豐溪最大的支流,因此成了我們此次探訪地之一。
走在三茅溪生態景觀帶二期的綠道上,這里的生態堤壩令人眼前一亮。
岸邊,不僅保留主河床的寬度,還盡可能保留周邊的灘地。溪岸層層推高,疏落有致、品種不一的綠色植被覆蓋其上。
天臺縣城市新區建設管理委員會黨工委委員王幫介紹,在此之前,這一段900多米的區域全是垃圾堆。“多年來,附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均傾倒在這。遇到發大水時,垃圾會隨洪流涌入始豐溪。”
眼下,經過一番整治,垃圾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集城市防洪、休閑觀光、生態修復于一體的堤壩,也成了市民親水的好去處。
據介紹,今年三茅溪沿岸還將建設長1400米、景觀總面積達82394平方米的生態景觀帶三期工程。
在景變美的同時,三茅溪的水質也在改變。
天臺“五水共治”辦工作人員王紹詩介紹,在整治前,位于三茅溪上游的白鶴鎮區雖建有污水處理站,但收集率低,未正常運行,其他沿溪村莊無完整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另外三茅溪支流左溪污染尤其嚴重,有兩家大的印染廠,有時候,印染廠就將染色的污水直接排到河里。
經過截污管網建設、企業污染整治等硬骨頭項目,目前三茅溪全線水質均為Ⅱ類水以上,符合考核標準,河道斷面水質同比提升5.2%。
原標題: 穿城而過的“玉帶”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