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臺州亂彈劇團從臺州到上海,又從上海到杭州,參加了“魅力臺州·上海行”臺州亂彈一年一省(上海)巡演、臺州亂彈一年一度省城匯報演出、浙江好聲腔戲曲音樂(演奏)匯演等一系列活動,受到滬杭兩地市民的喜愛。
《小宴》、《活捉三郎》、《拾兒記》、《新獅吼記—跪池》、《老村新路》、《昭君出塞》等經典劇目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些劇目的作曲者,便是朱冬康。近日,記者來到他家,傾聽臺州亂彈幕后作曲英雄的故事。
考入亂彈劇團,與音樂結下終生情緣
1947年,朱冬康出生在黃巖桐嶼鄉(今屬路橋)一戶普通家庭,4歲母親病逝,因家道貧寒,父親致死沒有續弦,帶著年幼的他輾轉上海,做小生意維持生計。
9歲時,朱冬康隨父返鄉進小學讀書,從小聰慧的他,無論小學、中學都是學校里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對于文藝的喜愛,每逢學校文藝演出都少不了他的參與,多次為班級和學校爭得榮譽。
朱冬康尤其酷愛音樂,但苦于沒錢購買樂器,于是就自制二胡和笛子,雖然比不上購買的樂器那樣完美,但也能演奏出微妙的音樂。課余時,他經常拿著自制樂器和同學們自娛自樂,也增添了不少童趣。
1964年中學畢業前夕,黃巖越劇團實行男女合演,向全縣招收男演員,并組織專業招生小組去全縣三所重點中學面試。朱冬康所在的路橋中學音樂老師向招生小組推薦了八名同學參加面試,經面試考核,包括朱冬康在內的三位同學通過面試。
事隔半月在黃巖一小集中復試,經會面考核他又通過了復試的各個項目,且成績優秀,被黃巖越劇團錄用。復試考核時,黃巖亂彈劇團領導和編導也在場,觀后直接向當時文衛局要求,指名要朱冬康轉到亂彈劇團。經商議同意,朱冬康服從組織分配,于9月1日去黃巖亂彈劇團報到,也從這一天開始,他就與音樂結下了畢生的情緣。
從演奏大提琴到作曲
朱冬康以演員考入劇團后,他便認真地參加演員的各項基本功訓練,十分刻苦,進步也很快,一年內扮演了幾個小角色,如《沙家浜》中的沙四龍、《南方怒火》中的小北、《韓英見娘》中的老丫、《平原作戰》中的翻譯官,雖然沒有出眾,但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從第二年開始,朱冬康就想到了改行,因為1962年開始全國封殺古裝戲,無論大團、小團,專業、業余都演現代戲,且對正面人物,特別是主要角色首先要求形象高大。但朱冬康個頭矮小,意識到自身條件的缺陷,又不甘心長期做配角,于是他就在演員練功后空余時間開始學習司鼓。
苦練半年后,他又感到枯燥單調,轉而又對大提琴發生興趣,開始轉學大提琴。那時,全臺州僅此一把大提琴,也就是說朱冬康是臺州第一個學習大提琴的人。由于音樂基礎較好,對音樂有很好的悟性,且能刻苦鉆研,朱冬康進步很快,一年后就坐上樂隊大提琴位置,并能獨立演奏。經過幾年的努力,朱冬康的演奏水平有了很大進步。
1971年,在參加全省調演時,為檢驗自己的水平,他一個人偷偷跑到兄弟地市劇團暗中察訪。當他看見大多數大提琴演奏者連基本持琴、持弓的姿勢都不正確,更談不上演奏水平和技巧時,便又有了新的想法和追求,他認為再繼續練大提琴己沒有多大意義了,因此他開始下決心再改行,自修作曲。
作曲《拾兒記》轟動杭城
1973年,朱冬康大膽地譜寫了現代戲《杜泉山》,全劇音樂唱腔雖然不近人意,但旋律還是流暢的,沒有生硬別扭之處,就是缺少傳統韻味。
同年,全國放開了樣板戲的禁錮,允許地方劇種移植樣板戲。朱冬康根據樣板戲要求譜寫了臺州亂彈《杜鵑山》全劇音樂唱腔。《杜鵑山》與先前的《杜泉山》相比,作曲的技巧和水平都有很大進步,劇中幾個重要唱段富有感染力,至今膾炙人口。
把臺州詞調和臺州灘簧搬上舞臺,朱冬康有一定貢獻的。因為詞調和灘簧歷來是一種坐唱表演形式,是他第一次把它融合進亂彈中,特別是1975年開始他在《白蛇傳》、《三姐下凡》、《意中緣》三本大戲中全部采用詞調譜寫。
期間《三姐下凡》在溫州大劇院演出場場爆滿,反響強烈。他也是第一個把臺州灘簧搬上舞臺,通過他的藝術處理,用在《拾兒記》中的王小三、白氏、王老四三個截然不同的人物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其中“磨豆腐”一曲特別精采,已成為臺州亂彈經典曲目保留。
1983年,《拾兒記》參加浙江省首屆戲劇節榮獲大獎,轟動杭城,受到省內外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此劇至今每場演出都得到觀眾的贊揚和掌聲。
為多部大戲寫音樂唱腔
1985年,受全國文藝不景氣的大氣候影響,劇團處于半癱瘓狀態,朱冬康調離了劇團到企業搞行政工作。雖然離開了文藝單位,但他對音樂的酷愛絲毫沒有減少。工余時間,朱冬康仍活躍在業余樂隊的活動中。
特別是2000年,他參與的臨海市“楊琴與打擊”節目,參加臺州市藝術節獲第一名。同年,該節目參加由寧波電視臺承辦的“浙江音樂節”榮獲金獎,因評委分數最高,同時獲浙江省群文最高獎——群星獎。
2008年開始,朱冬康受劇團聘用,擔任副團長,分管傳承工作。七年來他仍筆耕不止,先后寫了大戲《呂布與貂蟬》、《沙家浜》、《三請樊梨花》、《連升三級》全劇音樂唱腔,還有折子戲近十本。其中大戲《呂布與貂蟬》、《三請樊梨花》是劇團目前主打劇目,現代小戲《老村新路》今年十月參加全省新農村題材會演榮獲優秀作曲獎。
此外,《小宴》、《活捉三郎》、《跪池》、《昭君出塞》、《拾兒記》等折子戲,于11月底至12月初赴上海巡演和杭州匯報演出反響強烈,得到了專家和領導的肯定和觀眾的贊揚。
為大劇《戚繼光》譜曲
聽過朱冬康音樂作品的人,不難發現他創作的眾多大小劇目中沒有雷同,特別注重每個戲的個性,使各個戲都有自己的音樂形象,且劇中每個角色又有自己的個性音樂。因為他演員出身,懂得戲曲表演的藝術特點。大凡他寫的曲子都能逢合編導意圖,又能根據演員嗓音條件不同,能給每個演員都有二度創作和發揮余地。
特別是在打造《小宴》音樂時,為了努力把《小宴》打造成天下第一宴,主創人員傾力打造了一年多,音樂反復修改不下20稿。其間他感觸頗多,中途曾經灰心過,失望過,糾結過,但最終還是挺過來了,事實證明每修改一稿都有提升。
朱冬康又是位多產作者,先后寫了近20部大戲的音樂,小戲也有20多本,小節目就無從計算,給臺州亂彈留下了寶貴的無形資產,幾十年的音樂創作,使他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當然也有失敗的教訓,無論是經驗的教訓他說都是財富,需不斷總結,不斷進取。作為戲曲作曲,他說難度最大的是如何使每一段音樂既保留傳統韻味,又需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富有時代氣息,傳承與創新不能顧此失彼,二者的度如何把握,確實很難,還需要繼續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
據悉,目前他剛接受了臺州亂彈新編大型歷史劇《戚繼光》光榮而艱巨的作曲任務,他決心集一生的作曲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盡一切努力打造《戚繼光》音樂唱腔。
原標題: 朱冬康:臺州亂彈幕后的“作曲英雄”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