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給殘疾人建一個新家”
2015年01月12日 來源: 臺州日報 張維

  圖為1月9日,殘疾員工在工療站內認真工作。本報記者牟永選攝

  

  每個工作日早上八點半,葉海濱會準時來到黃巖西城街道嶺下殿街的殘疾人小康陽光庇護中心上工。他搬著貨物進進出出,臉上始終掛著明媚笑容。

  在中心工療站,共有32個這樣的工人,都帶有三級或四級殘疾。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給刷子裝上手柄、在刷柄上貼好標簽,一天過得簡單而充實。

  中心工會主席鄭靜對這里的每個人都很熟悉:“他們在工作中找到了寄托,心情也會好起來。”

  上善若水

  建起殘疾人的“陽光家園”

  殘疾人小康陽光庇護中心于2009年10月開院,現在共有74名殘疾人。庇護中心的場地主要分為托養康復中心和工療站。康復訓練室、醫療室、閱覽室等也配備齊全,但建成如今頗為完善的中心并非一夕之功。

  2008年,西城轄區共有重度殘疾人176人,符合《浙江省重度殘疾人托(安)養工程實施辦法(試行)》中相關條件的有40人,他們迫切需要政府提供特殊保障。經過摸底、走訪、調查,投資200萬元的殘疾人小康陽光庇護中心終于建了起來。

  一走進托養康復中心,就能看到墻上寫著“上善若水”四個字,這是西城街道殘聯原理事長、現任庇護中心主任的王云富提議的。他希望秉持著這種理念,以善為先,“千萬不能讓庇護中心的公益性質變味”。

  重燃生活

  維護好殘疾人的尊嚴

  至今,庇護中心運行了五年多,小優也在這兒住了五年多。今年25歲的她從小患有腦癱,庇護中心成了她的另一個家。雖然只能坐在輪椅上,但是她開懷大笑的模樣總能感染身邊的同伴。

  “笑”,似乎成了這里的殘疾人臉上最多的表情,這都是因為來到庇護中心后,他們獲得了嶄新的生活。二十多年前的車禍讓老王成為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由于種種原因,二十多年來沒有洗過一次澡,沒有修剪過一次頭發。到中心后,每天有護理人員幫他照料起居,干凈整潔了許多。老王原先所在社區人員來看望他時,驚呼“這真的是老王嗎?”

  庇護中心的殘疾人每年能得到一定數量的政府補貼,平時生活也有中心里的15個專業護理人員照料。中心里的大廚還每天為大伙兒精心搭配好健康營養的伙食。工作、復健、下棋、看書……他們的生活在庇護中心里找到了新的可能。

  “殘疾人容易自卑,不少人的生活狀況也不好。我們要幫助他們過上相對正常的生活,才能讓他們找回自尊,也才能感受世界的美好。”王云富希望這些殘疾人能過得有尊嚴。

  “西城模式”

  做穩做好再做大

  “康復是修復生命的工程,就業是實現價值的載體”這是建起工療站的初衷。這里的工作很簡單,對殘疾人卻意義重大。有些工人的工作積極性特別高,有人還主動要求多學習一些技藝。一邊工作,一邊參加康復訓練與休閑活動,這些殘疾人從原來的自閉壓抑變得積極向上。

  這種“工療+康療+娛樂”的理念,開創了首個殘疾人庇護的“西城模式”。殘疾人小康陽光庇護中心也是浙江省最早辦起來的殘疾人庇護中心。全國其他地區殘聯等組織也常來參觀交流。

  中心做得好,要不要繼續擴大呢?王云富說“不能太急”,擴大容易,如何繼續維持好中心的公益性卻并非易事,“我們的工作從善出發,堅決不能讓它變味”。“不能變味”是被強調得最多的一個詞。

  接下來,庇護中心仍然會著重于先把目前的情況維持好,讓已有的殘疾人擁有穩定的生活。在此基礎上,將再考慮適當擴大,讓“善”走近更多需要幫助的殘疾人。

 

原標題: “給殘疾人建一個新家”

標簽: 殘疾 中心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羅亞妮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