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在身邊的河里浣衣洗菜,嬉戲打鬧;但隨著時間推移,被污染的河變成了垃圾河、黑臭河,我們與河漸漸拉開了距離。
今年“五水共治”以來,“殲滅垃圾河”、“清除黑臭河”等行動的號角在我市各地吹響,治理成績斐然。河水換新顏,河邊又恢復了往昔的熱鬧,與我們的距離重新拉近了。
從源頭打響的垃圾河殲滅戰
今年2月,垃圾河殲滅戰正式打響。
在這場戰役中,我市各地成績不俗。
仙居縣這份成績單很閃亮。截至目前,該縣共投入清理資金1.7億元,清除垃圾126萬噸,其中清理垃圾河194條,共計939.2公里。
永安溪是仙居的母親河,早前沿岸村民曾笑稱:“永安溪兩岸色彩斑斕。”這指的是岸邊樹上掛著各種顏色的垃圾袋,岸邊還有幾個長期堆積而成的大垃圾山。
“農村的生活習慣難以轉變,垃圾被隨手扔進了溝渠。”仙居縣“五水共治”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小明坦言,岸坡、馬路上的垃圾經雨水沖刷后積入河道,而仙居河流較多,小河連通匯入大河,垃圾量就頗為“壯觀”。
往年的整治偏重于永安溪上游的保潔,難以顧及下游的清理,水環境一直得不到改善。“今年我們下定決心,清理垃圾山、殲滅垃圾河,從源頭著手清理污染。”李小明表示,一個月時間完成全部垃圾河的清理。
“水環境得到大改觀,百姓都比較滿意。”李小明說,大雨過后明顯減少的垃圾沖刷量,就是對這次戰役的有力肯定。
來河邊散步的村民越來越多
黑臭的河水讓沿岸居民“望河而卻步”,岸邊逐漸變得冷清。然而這幾個月來,路橋區新橋鎮前七份內河邊,又開始熱鬧起來。
12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新橋鎮前七份村,眼前的前七份內河岸坡規整,河水清澈,河中有魚,小橋、游步道、涼亭、花圃,儼然一處小型景觀點。
難以想象,這里曾是一條五六米寬、無人靠近的黑臭河。這樣的蛻變,得益于“清除黑臭河”行動。
黑臭河是如何形成的?路橋區“五水共治”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管志兵介紹,這是由于水系不流通、淤泥比較多,加之截污監管不到位,“治理也要因河制宜,安排相應的整治工期。”
清淤后的前七份內河,在恢復河道原本面貌的基礎上,向外拓寬了4200平方米的水域面積,并建有一套集約化水環境全生態系統,該工程總投資達500余萬元。前七份村村委會主任王新華說:“水環境變好了,來河邊散步的村民也越來越多。”
而根據水質綜合污染指數的測評,前七份內河基本達到了Ⅲ類標準,能見度達50厘米。“省里定下的標準,一般在20厘米左右。”管志兵說。
“總體來說,水系能連通、生態補水能到位的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現象。”管志兵說,截至目前,路橋共清理黑臭河27條,總計31.4公里。
后續整治及維護仍任重道遠
水環境的轉變,不僅推動河道兩岸生態系統的改善,更為沿岸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休閑之地,而這都依賴于各項治水舉措的有效落實。
“這一年來,我市河道的水環境大大改觀。”市“五水共治”辦公室副主任江志聰說,可游泳的河道慢慢多了起來,不少河段還聚起釣魚的人。
今年3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垃圾河“殲滅月”專項行動,一個月內共清理河道2600條,總計4714公里。
對黑臭河的治理行動,緊隨其后。全市各地根據河道污染狀況,通過沿河拆違、沿河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加強了對沿河各類污染源的執法監管,共治理并驗收黑臭河242.67公里。
江志聰說,通過一年的宣傳與整治,群眾參與“五水共治”的意識也不斷提高,形成了全民治水大氛圍,“這個成效的取得并不容易,也為今后的治水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垃圾沒了,淤泥清了,河水變干凈了,這是“五水共治”開展后水環境迎來的最直觀改善,但后續的系統整治及保潔維護,仍然任重道遠。
原標題: 水環境向好,可游泳的河道多起來了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