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地上綠樹遮天蔽日,小道曲折通幽,湖中碧波蕩漾,時有竹筏悠閑劃過。天臺縣始豐溪畔的溪團村,原先是一座遠近聞名的“垃圾島”,現在已然成為一處休閑景點。
溪團村的變遷,是天臺以生態文明點燃美麗鄉村夢想的一個縮影,更是該縣山區經濟轉型描繪新畫卷當中的一幅精美篇章。
近年來,該縣按照“和興家園、美麗鄉村”的總規劃,建設始豐溪濱溪生態景觀帶、北部人文景觀環線和南部自然生態景觀環線,打造欠發達山區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目前,該縣已啟動實施60個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建成27個精品村、重點村和特色村,形成3條精品旅游線,初步構建出“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凈”的美麗鄉村格局。
從“空殼村”到“特色村”
走進平橋鎮湖井村,路面干凈,綠化整齊,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建筑風格將這個村莊裝扮得韻味盎然。
幾年前,農業的低收入讓不少村民放下鋤頭外出經商或打工,留下許多老弱婦孺。和當地一些村落一樣,退化成“空殼村”。
2010年,該縣啟動農業園區建設,湖井村作為“園中村”,把握住了發展先機。村里下大力氣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舊房改造等工程,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推動旅游業發展。
村支書蔣亨興表示,他們把全村土地流轉給投資商發展有機農業。目前,村內已建起了水果、苗木、藥材等基地。
轉型后的湖井村,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可游,帶動了旅游休閑產業的發展,從此村里有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旅游發展了,村民致富的路更寬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增強了。村民紛紛回家尋找商機,賺“美麗錢”、“生態錢”,近3年來,人均年收入增長近一倍,達到1.3萬元。
該縣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思路,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山水、農耕文化、建筑風貌等元素。豈止是湖井村,眼下,美麗鄉村已在天臺遍地開花。
從“賣石板”到“賣風景”
“天臺溪魚45元/份,土雞30元/斤,筍煲20元/份,扁食20元/份……”來到陳惠萍家,就看到墻壁上貼著明碼標價的菜單。
陳惠萍家原本和后岸村的大部分村民一樣,以賣石板為業。這一行當導致村里不少人得了石肺病,嚴重的活不過50歲。
后岸村依山傍水,畫屏一樣的陡峻山巖矗立村前,對岸就是詩僧寒山子的隱居地。捧著這樣的金飯碗,能否換一種活法?
后岸村在縣里美麗鄉村政策的引導下,關掉所有石礦,全力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摸索一條自己的發展路徑。
為打消村民的顧慮,村集體帶頭創辦農家樂,吸引了大量在外經商戶回鄉投資。受此帶動,陳惠萍和老公一起將自家農房做了改造,打造出16個房間。
細心的陳惠萍在每個房間的墻上都貼上了不同花色的墻貼,還給整幢房子配了WiFi,讓客人都能免費上網。今年前8個月,陳惠萍一家的收入就有近30萬元。
目前,后岸村共開設農家樂52家,擁有從業人員300多人。后岸村村委會主任陳文云高興地說,今年全村已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收入1800多萬元。
現在,許多鄉村已告別了賣石頭、賣樹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逐漸走上了“賣”風景、“賣”休閑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從“各自為戰”到“串點成線”
天臺母親河始豐溪畔有一個叫張思村的古村落,村里有一條叫“霞客古道”的青石板小路,古樸幽靜。早在400多年前,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兩次來此并入住。
張思人曾嘗試運用村里獨特的文化積淀吸引游客,但休閑旅游業一直火不起來。
在張思村附近,還有3個同樣秀麗的濱水村莊——“美麗下王”、“果香湖井”、“和諧茅垟”。這些村子和“古韻張思”,構成了一個如世外桃源般美麗幽靜的村落群。
當地按4個村各自的特色,以始豐溪為主軸,聯合打造十里休閑觀光帶。很快,張思村紅了,其他各村也紅了。
現在,這條觀光帶只是“始豐溯源之旅”的一部分。該縣對始豐溪核心的30公里長河段分段進行景觀及生態改造,同時將沿線各村莊作為景觀提升的節點,營造各具特色的濱水景觀風貌。
除了“始豐溯源之旅”,該縣以綠道的形式串聯10個景區、重點輻射8個村的“尋佛問道之旅”,以寒山子、徐霞客、范增、胡則為文化賣點,重點輻射5個村的“寒山神隱之旅”,目前都已成為當地旅行社對外推介的鄉村休閑精品線路。
原標題: 美麗鄉村筑起幸福夢——天臺以山區經濟轉型描繪鄉村新畫卷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