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的鋸木聲、“梆梆”的敲擊聲、“嗡嗡”的電鉆聲……一連串的聲音猶如一首歡快的樂曲,回蕩在三門縣橫渡鎮東屏古村的上空。近日,筆者來到東屏村,發現工人們正專心致志地忙著手頭的活。
在東屏村入口處的東屏文化展示中心(小道地),筆者看到兩層的古建筑外觀已經修復完畢,工人正在屋內忙著搭建展臺。據了解,三門古村落保護指揮部投資了150萬元用于推進海防村文化展示中心建設,致力打造“鳳出東方——中國東屏海防文化第一村”為主題的文化展廳。而投資30多萬元,由縣消防大隊、指揮部、橫渡鎮三方合作籌建的古村特色消防工作站也已完成組建,消防文化展廳力爭年底開館。
同時,東屏古村落保護利用工程計劃今年投資約1000萬元,重點在“一溪、兩街、三帶”建設上精雕細琢。“一溪”指的是約400米岙里溪整治及沿線景觀建設,“兩街”即岙里溪兩側各約200米的水口街、肆水街改造及業態布展,“三帶”即順風橋——風水墻景觀帶、環古村慢步帶、村內古建筑游覽帶建設。
此外,橫渡西南部的巖下村,村落枕山面水,古建筑保存較好,數百年的歷史為巖下留下一派水墨圖般景色。村內現存的羅適后裔孝忠堂、羅如橋革命烈士墓等遺跡,是宗族文化和近代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指揮部計劃投資1200萬元對其進行修繕保護。在現場,筆者看到的也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們有的忙著抬木材,有的忙著鋸木頭,分工明確,有條不紊。
根據三門縣古村落調查組2012年普查顯示,該縣現存可歸入古建筑、自然生態、民俗風情的古村落不足15個,僅占全縣行政村0.03%。為更好地做好古村落保護工作,合理集約利用資源,近年來,該縣將古村落保護與“三改一拆”工作相結合,在縣委、縣政府和相關單位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中國傳統村落(東屏村)、省歷史文化重點村(巖下村),和6個一般村(亭旁鎮劉家、梅坑胡、岙樓村,海游街道下岙周自然村,海潤街道祁家村,健跳鎮小蒲村)列入國家和省級保護利用范圍。
截至目前,亭旁鎮劉家、梅坑胡、岙樓村的保護修繕工作基本完工,正等待驗收,而下岙周村的5座古民居和奚氏宗祠以及健跳鎮小蒲村的雙桂書院、明代古墓正在修繕施工,總投資近千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古村摸排、調查、報批等工作,確保項目完成率。同時我們將做好圖紙對接等工作,確保古跡原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三門古村落保護指揮部綜合科科長麻建偉說。
原標題: 三門橫渡:投資千萬“建”古村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