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來,你一直無私幫助別人,大家都要向你學習。”最近幾天,不少人來到江蘇省江陰市張紀清老人的家里,向他送上鮮花和祝福。張紀清老人為何受到如此關注?故事還要從前幾天說起。
11月20日下午6點多,江陰市祝塘鎮敬老院院長吳軍政突然接到張家港市警方的電話。電話里稱,有一個叫“炎黃”的老人,暈倒在張家港市郵政局,目前正在醫院醫治。
“炎黃”,是讓祝塘鎮敬老院最為牽掛的人,也是最想知道的人。
1987年6月28日,祝塘鎮政府收到“炎黃”最早一筆1000元的匯款,留言是用作鎮里幸福院(即后來的敬老院)的建設,匯款地址是無錫市漢昌路1439號。“1000元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相當于一個城鎮職工兩年的收入。”現任祝塘鎮黨委委員的徐向東,當時還是一名宣傳干事。當看到這張匯款單時,徐向東憑著職業的敏感,決定要去找這個名叫“炎黃”的好心人。徐向東趕到無錫市漢昌路。“路名是對的,可路號錯了,當時的漢昌路根本沒有1439號。”
此后,祝塘鎮幾乎每年都會收到署名為“炎黃”或“黃炎民”的人的匯款,地址則是千變萬化,有“無錫”,也有“張家港”“上海虬江路”等。27年間,祝塘鎮敬老院多次嘗試尋找,但名字是化名,地址也對不上。
徐向東說,就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感動于“炎黃”的善舉,江陰人開始大規模尋找“炎黃”。其間,“炎黃”用公用電話聯系過《江陰日報》,稱他只是普通人,做了應該做的事,大家的好意他知道,但希望大家不要再繼續找尋他,他會繼續這樣做下去。“有一次,‘炎黃’還被評為江陰好人,但因為找不到他,我還代表祝塘鎮上臺領回了這個獎。”徐向東說。
因此,放下電話的吳軍政立即和徐向東趕往張家港,他們想弄清楚好人“炎黃”到底是誰。
推開醫院病房的門,眼前的人讓徐向東很意外:“炎黃”真名叫張紀清,是徐向東岳母同事的丈夫。徐向東結婚時,他還打過電話表示祝賀。可轉念一想,徐向東覺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因為張紀清是出了名的樂善好施。
“唉,都怪我身體不好暈倒了,讓你們給‘抓’住了。”張紀清說。當天,他在張家港市郵局向云南魯甸災區匯款。剛匯完款,他就因病暈倒,趕來的民警第一時間將老人送到醫院搶救。民警發現,老人身上沒有身份證和手機,只有隨身攜帶的3張匯款單據,上面的匯款人寫著“炎黃”和“黃炎民”。
由此,“炎黃”這個27年來讓無數江陰人牽腸掛肚的好心人,水落石出了。
在江陰市花園新村的老舊公寓里,記者見到了“炎黃”。但“炎黃”張紀清認為,他做的這些事沒什么值得報道的。
“我是放牛娃出身,是國家和社會讓我過上了好日子,我想把這種感恩化作實實在在的行動。”張紀清表示,其實他很早就開始捐款捐物,只是到1987年才真正化名“炎黃”。
“1987年6月28日,我第一次化名‘炎黃’,用‘無錫漢昌路1439號’這個假地址向祝塘鎮黨委匯款1000元,請其轉交給正在籌建中的祝塘幸福院。”之所以當時化名“炎黃”,張紀清解釋說,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助人為樂、濟貧幫困是傳統美德。“用化名和假地址,就是怕人找到。幫助人只是自己的事,不想因此出名而讓受助人留下感恩回報的心理負擔。”
整整27年,為了不露“馬腳”,張紀清每次去匯款,都會選擇去無錫、張家港、上海等地的郵政儲蓄銀行。
張紀清的老伴黃琴芬告訴記者,張紀清喜歡獨來獨往,前幾年身體好的時候經常去中西部貧困地區走動,說是去“旅游”,其實是為后面的捐款捐物“打前站”,確保自己捐出的錢物能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原標題: “炎黃”找到了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