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幼兒還不認字,但是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讀書是一個終身的學習過程,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收獲知識、結識朋友、開闊視野,還能提高自我的層次。但是,需要提醒家長們的是,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幼兒階段是培養閱讀興趣的黃金期,小學階段則是閱讀的好時期,錯過了則很難再補回來。
培養閱讀興趣,應從幼兒期開始
椒江的葛女士有個四歲的兒子正讀幼兒園,兒子活潑好動,喜歡擺弄家里的玩具,然后就是看動畫片,唯獨對書沒有興趣。“我平時工作忙,晚上回家還要做家務,總想著抽空給孩子講講故事,陪孩子看看繪本,可是往往忙完后孩子就到了睡覺的時間,平時帶孩子的奶奶又不認字,所以孩子現在對書一點興趣都沒有。”葛女士說,眼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了,這個問題越來越讓她發愁。
臨海巾山小學副校長李華說,其實常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看書,其實家長們也要反思自己讀不讀書。有些家長自己在家從來都不看書,孩子從小也沒有在家里感受到讀書的氛圍,怎么會喜歡閱讀呢。
國家一級作家錢國丹認為,小學階段是孩子的閱讀黃金期,要想讓孩子有個好的閱讀習慣,家長在其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幼兒階段卻是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的黃金期,這時候孩子還不識字,大人可以給孩子講有趣、好聽的故事,引起孩子對書的興趣,讓孩子們在看不懂的時候覺得書本很美妙,他們會因為自己不認字而非常難受,主動纏著大人講故事。
且幼兒園是不強調幼兒過早識字的,老師們一般都是讓小朋友們讀繪本,繪本是以圖畫為主,文字較少,能讓小朋友增強對圖片的理解能力。所以,如果想讓孩子看書,繪本是家長們的首選。
很多家長認為讀書就只是讀和看,其實這是個誤區,幼兒的讀書除了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給孩子講故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如果沒有時間,也可以準備一些光盤或錄音磁帶,讓孩子自主地聽故事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
要從淺閱讀走向深閱讀
家長楊女士最近發現讀小學四年級的兒子閱讀有個壞習慣,就是看書只看故事情節,看書看得很快很淺,了解大概的情節后就扔在了一邊,問到細節時總是答不上來。
這里涉及兩個概念——深閱讀和淺閱讀。閱讀有深淺之分,淺閱讀是指瀏覽式的、泛泛的閱讀,不用對所閱讀的內容做深入的思考;深閱讀是指進入內容情境,加進許多深刻思考的閱讀。淺閱讀和深閱讀既是閱讀的態度,也是我們閱讀不同內容時所應采取的不同方式。而如果孩子們只會淺閱讀而不會深閱讀,那將會錯失很多的美好。
而一個人從淺閱讀到深度閱讀,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一般來說,這種能力的基礎階段是在3-4歲的反復閱讀中逐漸形成的,如果反復閱讀的階段,家長能稍微引導和鼓勵孩子去注意書中的各種細節,養成孩子專心研究一本書和經常重溫一本書的習慣,這個習慣就可以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十分自然地踏進深度閱讀的大門。
“讀故事書讓孩子了解故事情節自然是沒錯的,如果家長能在讀完故事后再跟孩子探討一下故事中隱藏的意義并且讓孩子進行思考就更好了。比如可以問問孩子:‘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樣呢?’”不過,錢國丹認為,給孩子灌輸道理不能一味強行,要試探性地看看孩子能否接受,如果他反感,則表明他暫時還無法接受,家長不能太過著急。
不過,如果家長在應該打基礎的時候就沒有做好親子閱讀的引導工作,到孩子上小學了才發現這個淺閱讀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那么,在孩子已經形成不良閱讀習慣的情況下,閱讀引導的難度就會很大了。
“泛讀10本,不如精讀1本”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閱讀,朋友聚會,同事聊天時,大家聊起自己的孩子時,有的家長喜歡炫耀自己的孩子讀了多少書,家里有多少藏書。
“有個小學生說自己看了很多書,我就問他其中一本書里的一個細節描寫,結果他答不上來。”錢國丹說,由此可見,如果看書只看淺表的東西,那么質量是不高的,關鍵要看閱讀的質量如何,吸收了多少,能運用多少,總的來說,泛讀10本,不如精讀一本。
檢驗孩子閱讀質量還有一個好辦法,那就是讓他們倒過來將故事講給別人聽,在講述的過程中也能加深記憶,家長們也可以問問里面的細節考考孩子,如果能將大概的故事情節、人物對話、人物眼神都能講出來,那說明基本是過關了。
另外,她認為,書不能讀過就拋到腦后甚至扔掉。即使是童年看過的書,過幾年之后再拿出來看也會有不同的收獲。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吸收理解能力不一樣,所以能讀出的意義也就不一樣。
現在的小學生四五年級就開始看《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名著。其實他們是看不懂的,看的時候只關注故事情節,而且小學生們多數讀的是縮印版,里面只把大概的故事情節寫出來,省略了很多的精彩對話,孩子們讀了之后,便會認為:“我已經看過了,都了解了。”而事實上,他們離看懂還早著。錢國丹認為,原著就像一棵樹,有樹枝、樹葉,枝干繁茂,能開花結果,而縮印本就相當于只有樹干,光讀它們,會丟失很多精華。
鏈接
閱讀實用技巧
1.重復朗讀可預測情節發展的書時,偶爾在關鍵的詞或句子上停下來,讓孩子自己說出關鍵的內容。在第一次讀一本書時,與孩子討論一下封面上的圖。從當下的角度看是增強了參與感,提高了閱讀興趣,但更深遠的,是思考能力和注意力的鍛煉,有助于深度閱讀習慣的培養。但應注意應適度,就像精讀和泛讀一樣,篇篇精讀就倒胃口了,過猶不及啊。
2.一本書可以啟發思想,點燃希望,引起恐懼,帶來發現。在讀完一個故事后,勻出時間與孩子討論。讓孩子去探索,幫助他通過口頭表達、寫作或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感受,但關鍵是用孩子自己愿意的方式。
3.在朗讀時,大量運用表情。如果可能,改變自己的聲調,來扮演對話的人物。根據故事情節調整語速。在懸疑時,慢下來,降低聲音。適當的時候壓低聲音,可以讓孩子全神貫注。朗讀最常犯的錯誤是:讀得太快。慢慢念可以讓孩子將聽到的內容,在腦海中勾勒出圖像。放慢速度可以讓孩子仔細觀看書中的圖畫,匆促朗讀會使朗讀者沒時間運用表達技術。
4.一定要提一下書名、作者與圖畫作者。在朗讀前或朗讀后,向孩子介紹作者的情況。讓他們知道書是人寫出來,不是機器制造的。你還可以鼓勵個別孩子寫信給作者,分享閱讀心得。把作家還原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就像讓他的故事活靈活現一樣。
5.不妨手中拿著鉛筆閱讀。當你與孩子讀到值得背下來的/發人深省的美文佳句時,在旁邊做個小記號,畫個小星星。孩子應該與書有所互動,方式之一就是在書上的精彩之處留下漂亮的筆跡。
6.可以讀完一本書,然后帶孩子觀看由書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這種方法能讓孩子體會到文字比影像表達得更豐富。——也是一項對比和不同的情感體驗,孩子會很樂意談論書和電影的差別。
7.偶爾讀一些內容較艱深的書,挑戰孩子的頭腦。
8.盡早給孩子朗讀。
原標題: 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終身受益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