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記者驅車來到路橋區螺洋街道火炬村,清澈的東江河環繞村廓,南岸草長鶯飛,漠漠水田飛白鷺的美景宛若畫中,北岸嶄新整齊的排屋錯落有致,只是門前屋后掀起的一個個土堆有些“大煞風景”。
“現在整個小區都在搞截污納管工程,以前都是直排,現在是必須要下‘狠心’了。”火炬村村委會主任余紀鴻解釋說。
如今,火炬村的“狠心”下得有點大。占地70多畝的火炬村安置小區在2005年籌建時并沒有統一的排污納管系統,村民的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東江河。為了徹底斬斷污染源頭,火炬村要把每戶的直排管全部挖開,重新接上污水管,裝上化糞池,納入到區二級污水管網中。工程量不小,耗資在200萬元左右,但村集體經濟一年只有3萬元,這著實讓村班子有些為難。
“眼前的賬是有些吃緊,但我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若是犧牲生態環境,這是多少錢都換不回來的。”余紀鴻堅定地說。
生態意識的覺醒不單單在村班子帶頭人身上體現,火炬村的村民們也有了共識。為了解決資金難題,村里面要求安置小區每戶村民掏出1萬元自籌資金,120戶村民二話不說掏出了錢,解決了工程資金的大頭。
“現在正打算在小區里面建一個文化廣場,結合‘美麗鄉村’對村里進行改造建設,街道會給村里一部分補貼,拼拼湊湊還能緩解資金壓力。”余紀鴻說。
開源更要節流。為了能夠既保質又能縮減工程開支,村班子向綠城、剛泰等小區取經,在市面上找到了節能環保的截污納管材料,尤其是新型的化糞玻璃缸,不僅容量大、降解速度快,而且比傳統的水泥化糞池成本足足降了一半以上,大大節約了工程的開支。
據了解,火炬村從9月份開始動工至今,兩個多月時間工程已經進行了大半,估計元旦后能完工。對于施工期間的不便,村民們只有笑沒有怨。“截污納管工程我們早就盼著搞,河道干凈,小區清清爽爽,我們也高興,現在不方便點都值得。”村民應增勝說。
原標題: 路橋火炬村:窮村不能“窮”治水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