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集員董翠萍看牢片區的每一只垃圾桶。

小小垃圾桶,不單是城市廢棄物的收集器,也是城市文明指數的度量器。不過,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們卻經常發現它們飽受摧殘的面孔。街頭不少塑料垃圾桶蓋“失蹤”,垃圾桶被燒焦損壞,毀壞公共財物不說,也給環衛工作造成極大不便。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這幾年的創衛活動,損壞垃圾桶的現象正逐漸減少。生活在城市中,我們天天都要與垃圾桶打交道,它是連接文明與衛生的好朋友,請你善用它、善待它。
現場
鏡頭一
塑料垃圾桶蓋“失蹤”
11月19日早上7點30分,記者徒步去開發區海灣浪琴門口吃早餐,沿著白云小學門口往西走數百米,發現有幾個塑料垃圾桶蓋都已“失蹤”,拋頭露面的。
“昨天還好好的,蓋子拿去也沒用呀,莫名其妙的。”環衛工老王正忙碌著清運垃圾,說到桶蓋的“失蹤”,既納悶又抱怨。
在小學邊上開文具店的小靜說,由于缺少了桶蓋,垃圾直接裸露在空氣之中。“現在還好,夏季時,桶內散發出陣陣異味,從邊上走過味道很難聞。”
“小區內有好多垃圾桶全都沒有了桶蓋,這不僅不美觀,而且也不衛生。”一名清掃工告訴記者,由于許多市民對垃圾桶使用不當,致使桶蓋插銷破損,導致桶蓋松動,有些拾荒者見到,以為是壞掉的無法再使用,便將桶蓋卸下拿去賣錢。
記者了解到,這些垃圾桶每個采購價格300多元,若當廢品賣,每個桶蓋僅能賣幾塊錢。
桶蓋是怎么失蹤的呢?周邊小區居民告訴記者:由于垃圾桶平時放在路邊,許多行人在扔垃圾的時候嫌垃圾桶蓋臟,所以在開合桶蓋的時候,不好好使用,導致桶蓋不同程度損壞。
老王說,清運垃圾時間一般是早上,無法對垃圾桶進行全時看護,因此導致桶蓋丟失現象頻頻發生。
鏡頭二
垃圾桶被燒焦損壞
昨天上午,記者在椒江工人路走訪。一路走來,絕大部分放置在路邊的垃圾桶和果殼箱完好、干凈,但也發現有個別垃圾桶被燒得“滿目瘡痍”。
“原因有多方面的。”花園新村居民張平每天習慣在工人路上晨練,對垃圾桶被燒焦、燒黑的現象了如指掌。他說,垃圾桶被燒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附近住戶將煤渣丟進塑料垃圾桶內,有時還有明火,自然就點著了垃圾桶中的紙屑。二是許多行人也將燃著的煙頭直接扔進去,導致垃圾桶被燒得嚴重變形,甚至不能使用。
清運垃圾的劉師傅告訴記者,現在的情況已經一年比一年好了。以前每隔幾天,便會有一兩個垃圾桶被燒壞,現在,偶爾還會有。他說:“有時,還有小孩子在里邊放鞭炮。”
“公共的東西,大家要愛護呀。”
“壞了會有人修理的。”
……
走訪中,對于路邊垃圾桶的保護,路人的說法不一,但從隨機采訪來看,大多數人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個別市民素質不高,覺得公家的東西不是自己花錢買的,對垃圾桶愛護不夠,認為桶壞了就會有人來修來換。
“最不能忍受的,有個別人以破壞環衛公共設施為樂。幾年前,工人西路上一夜之間有十幾個垃圾桶‘慘遭毒手’。還有個別居民覺得自己門前的垃圾桶有些破舊了,便故意將其燒得無法使用,以此來要求環衛部門為其更換新的垃圾桶。”張平說。
調查
損壞垃圾桶現象正逐漸減少
“每一只垃圾桶,像一臺機器的螺絲釘,如果有損壞,自然就影響城市垃圾的清理。”關于環衛設施的作用,椒江環衛處辦公室一位姓馮的副主任作了這樣的比喻。
他介紹,目前在椒江城區內(包括臺州經濟開發區),散落在街路兩邊的垃圾收拾點主要有果殼箱和垃圾桶兩種,前者是不繡鋼制,后者是分紅、綠兩種顏色的塑料制品,它們是收集居民生活垃圾的第一道關口,過去臟兮兮的垃圾房已基本拆除。
有這樣一組數據值得關注:在臺州主城區內,果殼箱共1800多只,其中椒江950只,開發區900只;垃圾桶椒江區和開發區各800只,它們每天能收集近40噸的城市生活垃圾。
收集、清運、打壓包裝、集中填埋……馮副主任向記者詳細講述了每天垃圾清理的過程。據他介紹,單單在海門街道,每天就有兩輛清運車在不停地運轉,對一些排檔集中地,還會增加清運次數,如椒江工人路和巖嶼路,以及康平西路等。
“如何保證清運后垃圾桶的衛生呢?”記者問。
馮副主任說,環衛部門對垃圾桶的維護非常重視,在每次清運后,都會被集中到一起,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洗刷干凈后放回原處。“垃圾桶的自身容貌,直接影響市容,是城市文明的一面鏡子。”
但是,果殼箱和垃圾桶被人為損壞也時有發生,有時果殼箱的蓋子被人偷走,簡易門鎖被損壞,有時垃圾桶轉輪被弄壞。據不完全統計,臺州主城區每年投入維修(包括置換)垃圾桶的費用達二三十萬元,但令人欣慰的是,這個費用正逐年減少。
在溫嶺城區,今年以來關于垃圾桶被損壞的案件,共105件,但比起其他公共設施損壞,報案件數的排名也正逐漸靠后。
“經過這幾年的創衛活動,市民素質已經有了明顯提高。”談到垃圾桶損壞情況正在減少,馮副主任比較欣慰,“早在幾年前,一夜之間整條街數十只垃圾桶被損壞的現象都有,但現在,遭破壞的只是零星。”
措施
數字化城管
管理公共設施
“我們是一雙‘天眼’,盯牢每一角落……”這是一首城市采集員行業歌的開頭詞。
很多市民不知道,在我們城市的每一角落,每一只垃圾桶,還有路燈、護欄、窨井蓋等,每天都有一雙眼睛緊盯著,那就是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許多采集員。
采集員董翠萍,祖籍廣西,現嫁到椒江。2008年,臺州采用數字化城管開始,她就負責椒江江城片巡視采集工作,目睹我們城市創衛的每一份成績,見證了城市文明點滴進步。
昨天下午,記者跟隨小董體驗巡視。她僅帶了一個小包,一只手機,從椒江影劇院門前開始,沿光明路往南一路察看。記者試圖找些被損壞的垃圾桶,最終沒有發現,當問起路邊的果殼箱狀況,她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她說:“要說遭到人為損壞,也是趁我不在的空當時發生的,現在越來越少了。”
奧妙就在她的手機里。一旦發現問題后,小董就用手機拍下來,然后打開一套采集系統,將損壞的垃圾桶的情況、地址等登記好,傳遞到管理中心。這樣的工作,她每天要進行兩次,在東至光明路,西至江城路,南達青年路,北至碼頭這一區域內,所有的公共設施,都錄在了她的手機里,裝進她的心里。
“接到采集員的信息后,我們立即處理。”在椒江數字城管中心值班的老李,很熱情地介紹數字城管的一些流程,他說,包括垃圾桶、公廁等環衛設施在內,我市的公共設施管理走在全省前列,從2008年開始建設,現已逐步進入數字化城管。
按照流程,像公安110指揮系統一樣,關于公共設施的維護,將所有區域分成萬米網格單元,采集員在其網格內采集問題狀況,將相關數據傳遞到中心,中心根據設施管理的區域和職能部門分工,再指令相關部門維修,并協調處置。“我們起到的作用是發現、告知、跟蹤和協調,全天候維護著公共設施的安全運行。”老李說,“維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如果少一點人為損壞,我們的工作就多一分輕松,城市文明就更邁進一步。”
原標題: 善待身邊的垃圾桶,好嗎?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