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氣忽冷忽熱,感冒咳嗽的人也多了起來,一些自認有經驗的人,就會給自己開藥方,吃起家里存著的抗生素。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副院長、感染學專家俞云松教授說,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有風險的,不但會掩蓋病情,還有可能誘發藥物過敏。
今年10月底,邵逸夫醫院成為我省唯一一家國家衛計委抗菌藥物臨床藥師培訓基地,明年的兩個培訓名額已經早早被預約。雖然名額有限,俞醫生還是希望通過媒體,能讓更多的人,對抗生素有正確的認識。
一發熱就吃抗生素
兩個月里高燒6次
上周四,是俞醫生坐專家門診的時候。在門診中,他接診了一名令他印象深刻的女性患者,這名患者姓李,在過去兩個月中反復高燒達6次之多,每次都燒到40℃。
前四次發高燒,她都會吃點頭孢,第五次發高燒的時候,她照例吃了一顆頭孢,但依舊“扛不住”,于是來找俞醫生看病,要求幫助明確原因。
“你這種情況不能擅自吃抗生素,雖然只有一顆,卻會影響檢測結果,下次你再發高燒的時候,別自己吃抗生素,來我這里看病,我們一起找出真兇。”俞醫生說。
不久后,李女士再次發高燒,這次她堅持沒吃抗生素,并按照俞醫生的指導,做了血常規、肝功能、尿常規等幾項化驗后,找到令其發燒的病因是:尿路感染。
上周四來復診的時候,她高興地說:“下次我不再亂吃頭孢了,一定對癥下藥。”
取消門診輸液
醫生們經過了思想斗爭
“別說普通患者,一些基礎醫療機構,對于抗生素的指證把握也不是很到位,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培訓基地、協作醫院以及進修生等方式,把邵逸夫醫院在抗生素管理上的經驗推廣開。”俞醫生說。
“到底要不要用抗生素,我們醫院在建院之初,有過多次思想交鋒呢。”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說,建院之初,院長是美方派過來的一名70多歲的老專家,這名美方老院長每天早上在醫院各處轉悠,有一次看到輸液室里有一名年輕人一邊喝可樂一邊輸液,他很生氣,就在周會上提出,要取消門診輸液。
到底要不要取消門診輸液?為了讓全體醫護人員認可,美方院長旁征博引,并請藥學專家帶著大家一起研究口服藥和靜脈輸液的效果。
最終,全院醫護人員都認可了門診不輸液的做法,并在抗生素管理上建立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辦法:專門制定全院的抗生素管理細則,有專門的臨床藥師和審方藥師,對臨床用藥進行技術監督;落實權限管理,嚴控處方權,級別越高的抗生素開藥的權限越嚴格;設置抗菌藥物電子清單等各種舉措,確保用藥合理、安全。
“說到底還是理念,現在國內許多醫療機構在抗生素的管理上,開始重視起來,但是理念還不夠超前,不愿意大刀闊斧地改革。”蔡院長說。
不要長期自備抗生素
吃抗生素前請咨詢醫生
“抗生素的管理醫護人員要重視,普通市民也可以做許多。”俞醫生說,邵逸夫醫院多年來都對細菌的耐藥性進行檢測,發現在過去10年中,部分細菌的耐藥性已經大大提高了,比如社區腹腔感染的大腸桿菌對三代頭孢的耐藥性在過去10年中提高了20%至30%。
在耐藥性的管理上,俞醫生也在多個場合呼吁,新建的醫院,能夠在重癥監護室的空間設置上,做到一人一病房,因為和別的科室相比,重癥監護室的患者會使用多種插管,自身抵抗力也比較弱,感染的風險也比較高。所以,一人一病房,有利于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雖然這樣的做法會增加每日住院的費用,但是在藥物支出上會大大降低。
對普通市民來說,就是不要在家里常備抗生素。因為藥物的儲存是有溫度、濕度等要求的,但是目前家庭儲存的條件,都達不到要求,一些抗生素的藥效會降低,部分還會導致過敏反應,所以最好不要長期自備抗生素。
在吃抗生素前,俞醫生建議大家最好找醫生看一看,因為細菌感染的種類會不同,雖然目前細菌的培養最快也需要24個小時,但是,經驗豐富的感染科醫生,通過一些常規的檢查和問診,能夠基本判定感染的類型,給出相對科學的建議。
原標題: 感染科專家警告:秋冬季節感冒來襲 請慎重對待抗生素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