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失實。
社論說,外國記者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一直很難獲得在中國工作的許可。
情況果真如此嗎?
遠的不說,中國今年舉辦了多次國際大型會議和活動,諸多外國記者齊聚中國進行采訪報道。
剛剛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系列會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記者,人數居歷屆之首;9月,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超過500多名中外記者參會。
事實不言自明。
二是失態。
社論還說,中方傳遞訊息意在提醒外國新聞機構,他們正在因為自己的報道遭受懲罰。
究竟是什么懲罰?如果了解了其中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黑白自分。
今年1月底,《紐約時報》一名叫王霜舟的記者違反簽證規定,被中方要求離開中國。這件事讓《紐約時報》耿耿于懷,不惜借中美元首記者會的時候舊話重提。
2013年5月,王霜舟從老東家《時代》周刊離職,并交回了中國主管部門頒發的外國常駐記者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其常駐記者簽證已經失效,王應在規定時限內離境,或向公安機關申請辦理簽證或居留證變更簽證。隨后,《紐約時報》向中方提交了派王霜舟任駐京記者的申請。但在中方依法依規審理申請的過程中,在不具備《紐約時報》駐京記者資格情況下,王霜舟繼續持原有居留許可入出境。這違反了中方有關法律和規定。
根據國際法的國家主權原則,主權國家享有屬地管轄權和屬人管轄權。外國人受所在國和國籍國的雙重管轄。中國如此,美國也如此。“記者”兩個字絕不是違法違規的借口,“白馬非馬”的詭辯邏輯也絕不是外國記者胡作非為的托詞。
《紐約時報》把記者個人違規算到中國政府賬上,這種預設立場、故意誤導輿論的言行,是別有用心的“煽動性”宣傳。
三是失信。
現實總能在歷史中找到蛛絲馬跡。
2004年,《紐約時報》承認在美國對伊拉克戰爭前錯誤地促進了公眾相信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而諷刺的是,這篇社論卻對曾經的丑聞選擇性忘記,并稱該報“從不打算為了迎合任何政府的要求而變更自己的報道”。
《紐約時報》輿論監督員奧克倫特曾總結出美國新聞報道5種“病態的新聞炒作方式”,即求一時嘩眾取寵、打匿名消息來源牌、為搶頭版不加核實、千方百計搶“獨家”和媒體袒護記者。
這篇社論并不是《紐約時報》第一次失信,可以預見也不會是最后一次。奉勸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媒體,走出國門的時候須先學會怎樣尊重他國主權、遵守他國法律,以免再次作出失實、失態、失信的報道。
原標題: 《紐約時報》的失實、失態、失信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