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州市公路管理局在公路養護、橋梁監管、路政執法等方面不斷創新舉措,率先在全省引進瀝青拌和站智能監控系統、開展養護工程施工標準化活動、建立養護工程工地試驗室;建立公路橋梁安全監管體系,首創“五步工作法”、橋梁分級監控和分級響應機制;探索非現場執法模式,試點建立智慧交通運行指揮中心……在公路管理現代化之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打響了公路管理“臺州品牌”。

公路養護
瀝青拌和站“黑匣子”和施工標準化
11月3日上午9時,黃巖G104東復線機聲隆隆,一輛裝載著瀝青混合料的大型攤鋪機正在施工路段緩慢行進。新鋪的冒著熱氣的瀝青路面上,兩臺壓路機來回開行,反復碾壓,直至瀝青混合料完全壓實。
公路養護工程質量的優劣決定了路面的使用壽命,關系到群眾的安全出行,市公路局一直致力于探索、推行現代化的養護工程管理模式。“我們主要從抓源頭、控過程、重檢測三個方面入手,效果不錯。”市公路局總工室主任胡川林說。
抓源頭,就是率先在全省引進瀝青拌和站智能監控系統,有效控制瀝青混合料質量。今年上半年,市公路局投入約100萬元,從上海引進并安裝了瀝青拌和站“黑匣子”——瀝青混合料動態質量監控系統,實時監控、分析拌和中每盤瀝青混合料的級配曲線、溫度、不同規格礦料及瀝青的重量、油石比等有關質量控制數據,并發送到遠程服務器,對不符合質量控制標準的參數以短信方式第一時間通知項目監理工程師和相關人員,為項目管理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及時有效的可靠依據。同時,在全市瀝青拌和站全面推廣應用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并安排專人負責查看,動態掌握工程原料的運輸、存儲及使用情況,及時制止和糾正違規操作,提高質量監管效率和監管力度。
實施養護工程,過程很關鍵。從2012年7月開始,市公路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以工地標準化、施工標準化和管理標準化為主要內容的養護工程標準化活動,將500萬元以上的路面大中修工程全部納入,先后制定了《干線公路養護工程施工標準化活動實施方案》、《臺州市干線公路養護工程施工標準化指南》、《臺州市公路養護工程施工標準化考核辦法》等標準,在臨海、玉環成功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開。今年上半年,還出臺了養護工程質量管理制度的長效機制,使工程施工的各個環節始終處于受控狀態。目前,全市養護工程施工標準化實現全覆蓋,各項目施工現場、施工工藝和現場管理100%達到標準化。
臺州市公路局還在全市瀝青拌和站建立了養護工程工地試驗室,配備相應的試驗檢測人員和儀器設備,完善各項試驗檢測制度,大幅提升了試驗檢測水平。
橋梁監管
“五步工作法”和分級監控分級響應機制
臺州共有公路橋梁5420座,占全省總數的11%,其中農村公路橋梁4393座。近年來,由于交通流量增長迅猛,重載車輛頻繁通行,加上地形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橋梁病害情況頻發。市公路局著力在“查、控、養、管”四個方面下功夫,探索出富有現代化特色的橋梁管理經驗,其首創的“五步工作法”,分級監控分級響應制度,普橋普養、特橋特養、危橋精修以及規范化、科技化、應急化管理,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橋梁養護典范。
“‘五步工作法’主要是運用篩網式的檢查形式,將不同等級、不同病害、不同重要性的橋梁,用不同孔隙的篩子篩分,進行拉網式排查。”市公路局安全科科長李威詳細介紹了他們用于橋梁檢查的“獨門絕技”。
第一步,日常檢查,由各橋梁養護站(或公路站)負責,每月一次;第二步,全面排查,每年由市公路局牽頭對縣道以上橋梁進行全面排查,每年一次;第三步,定期檢查,根據排查結果鎖定需要定期檢查的橋梁,進行深入的定期檢查,2-3年一次;第四步,特殊檢查,定期檢查核定結果鎖定需要特殊檢查的橋梁,并開展承載力評定等方面的檢查;第五步,定期跟蹤觀測,對存在裂縫、變形等嚴重病害的橋梁進行定期跟蹤觀測,以裂縫寬度、沉降等為重要指標要素,進行“定人、定時、定量、定位”觀測,精確檢測橋梁病害的細微發展。
在實施“五步工作法”的基礎上,市公路局還通過全國首創的公路橋梁分級監控分級響應制度,為每一座橋梁量身定做養護規劃,通過分類分級的形式,將全市縣道以上橋梁分成四類,分別監控和整治,實現全市危橋數量逐年大幅下降。
同時,該局還在全省率先探索實踐橋梁預防性養護和特橋特養工作模式,出臺了一系列的工作指導手冊、規范和制度等,形成初步工作體系。
此外,為實現橋梁快速、有效、精細化修復且不中斷交通的目的,市公路局還積極探索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實行“危橋精修”和“橋頭跳車”處置等。
路政執法
“科技治超”和非現場執法系統
除了公路、橋梁的養護和安全監管,市公路局的另一項重要職能就是路政執法。為了解決貨運車輛超限所帶來的交通事故大幅增長、公路路面破壞漸趨嚴重、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等問題,2013年,市公路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開始在路橋區、仙居縣試點探索非現場執法模式。
“設置非現場執法系統,一是通過對違法車輛的抓拍和處罰,促使車輛自覺減輕載重,保護公路和橋梁安全;二是對超限運輸管控模式的一種探索和嘗試,改變傳統的人工攔截執法為科技治超,實行非接觸執法。”市公路局路政科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設置這套系統的主要目的。
據介紹,路橋區的非現場執法在全省小有名氣,這套系統由激光系統、高速稱重系統、車牌識別系統、情報板告知系統和監控中心幾個部分組成,精確誤差在5%以內。系統安裝在G104國道西復線螺洋高架橋兩側,圓珠嶼和下嶺兩個路段,對過往車輛進行24小時自動檢測和抓拍。同時,路政人員根據違法信息依法對車輛進行處理。"
“這套系統2014年共檢測車輛160多萬輛,其中超限30%以上的有3000多輛。”市公路局路政科相關負責人說,“設置非現場執法系統后,該路段超限率總體呈下降趨勢,有效保護了公路安全。”
據了解,市公路局計劃用5年時間(2013~2017年)在臺州境內13條普通國省道重要橋梁兩端、主要入城口、與周邊市縣交界處、違法超限超載運輸高發路段以及路政力量控制相對薄弱的路口或路段安裝非現場執法設備,目前已經完成各點、段設備的布局規劃。
原標題: 市公路局:創新打響公路管理的“臺州品牌”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