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十一狂歡已經結束,網購化妝品因方便快捷和“物美價廉”令不少“愛美人士”趨之若鶩,然而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卻不知道找誰維權的窘境,估計不少剁手一族都遇到過。如今這一亂象有望得到改觀。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過官方網站公布了《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今后網購化妝品出了問題網站也將擔責,《條例》)還對化妝品原料管理、生產經營、廣告宣傳等方面明確了具體的法律責任。
《條例》:四大舉措提高違法成本
雖然《條例》還只是處于征求意見階段,但一經公布還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原因就在于《條例》對化妝品原料管理、生產經營、廣告宣傳以及網絡銷售等方面下了四劑“猛藥”。
《條例》明確規定,國家對化妝品原料實行目錄管理,使用新原料必須經過4年的觀察期;網絡化妝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的化妝品生產經營者承擔管理責任,如未盡到相關義務,最高可處20萬元罰款,消費者也可向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索賠;化妝品宣傳標識不得暗示有醫療作用,不得使用他人名義保證或者暗示使得消費者誤解其效用;違法生產、經營化妝品將被最高處以貨值金額5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
業內人士分析,化妝品原料是一大重點,所以使用新原料的確要慎之又慎,用時間來檢驗其安全有效性科學合理。至于其他三點,明顯提高了生產、經營、使用假劣化妝品的違法成本。“以網購化妝品為例,網絡銷售一直是化妝品假貨泛濫重災區,此番強調或能一定程度上打擊一些不法商家,而責任連坐,網購假冒化妝品可索賠,或將倒逼網站嚴把審核關”。
協會:不怕監管就怕亂
“《條例》的出臺,我一點也不意外,相反這是好事”。杭州市化妝品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說,《條例》公布之前,國家食藥總局兩次下文就具體條款前來征集行業協會的意見,這些內容基本反應了企業的呼聲。
據介紹,杭州化妝品產業經過30余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具有了自己的區域特色、主打產品和品牌,“孔鳳春”獲得中華老字號品牌,“珀萊雅”和“小青”獲“浙江省著名商標”稱號,產能最大的玫琳凱一年高達78個億……截至2012年底,杭州市化妝品行業工業銷售產值達220億元,從業人數從2009年的4000余人發展到10000余人。
“杭州化妝品生產企業,一直都很注重品牌建設。現在企業做大了,有違法違規行為將會得不償失”。該負責人表示,杭州品牌企業的自律性非常強,《條例》對這些企業的影響不是很大,相反對那些不太守規矩的生產企業,制約性非常明顯。現在有些化妝品企業也做電商,如知名品牌“珀萊雅”、“歐詩漫”等已開設網絡商城,此外,杭州還有近20個本土化妝品品牌位列淘寶化妝品品牌排名TOP200。“但是,網購化妝品假冒偽劣大行其道,不僅搶占了守法經營企業該有的市場份額,還嚴重損害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條例》的出臺可以說非常及時,我們不怕監管,就怕行業混亂”。
杭州市市場監管局保化處負責化妝品業務的祝素文也表示,《條例》的出臺,傳遞的信息非常明顯,那就是要加強監管。現在執行的《條例》是1990年頒布施行的,與今天的市場環境明顯脫節,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監管存在真空,處罰力度又不夠,難免讓人有機可乘。“新《條例》將與市場全面接軌,為了填補網絡監管的空白,我們已經啟動了網絡監管聯動機制,建立網絡監管對接備案平臺,目前與電商的合作,也已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
【消費提醒】
2014年3月19日,媒體曝光了某知名電商售賣的化妝品來自批發市場,也提供不出任何能證明“正品”的進貨憑證。8月18日,又曝光了江蘇新沂市某商家通過網絡銷售假冒偽劣洗發水,網購8瓶僅3瓶為正品……類似這樣網購化妝品的質量問題屢見報端。
從這些曝光的案例中不難發現,網購化妝品過程中常見的假貨類型大致可歸為三類。一是純粹假貨,一些價格特別低廉的產品基本都是假貨。二是真假混賣,這樣既可以獲得較高利潤,又可以掩人耳目。三是高仿品,難辨真偽。所以消費者在網購化妝品的過程中,不要盲目貪圖便宜而給不法商販可乘之機,最好選用品牌的官方網絡旗艦店或具有官方合作伙伴資質的店鋪購買產品。
原標題: 化妝品監管條例征意見 買到假化妝品可找網站賠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