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門診,10月31日手術,11月3日就能下床跑,過不了幾天就可以出院了——帶著2周歲的女兒從海南趕到杭州看病的許先生沒有想到,女兒的心臟手術能進展得如此迅速和順利。
“我本來以為要開大刀呢。”但事實上,手術的切口只有1厘米。“醫生告訴我們,等你女兒長大了,自己不說,別人根本不知道她心臟做過手術哦。”許先生聽了大大松了一口氣。
許先生女兒患的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疾病,通過手術可以根治。今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下簡稱浙醫兒院)心胸外科主任張澤偉提出了“經肋間小切口治療室間隔缺損的超微創技術概念”。通過這項技術,此前國內外微創心臟外科常規的3~4厘米切口被縮減到1厘米。
目前,浙醫兒院運用這項新技術,為6個女孩和1個男孩做了心臟室間隔缺損手術,其中最小的寶寶是1歲2個月,最大的也只有2歲11個月。7例手術都取得了成功。
根治先天心臟病
不留痕跡才好
許先生的女兒之所以會存在室間隔缺損,是因為胚胎時期發育不全。正常人的左右心室原本是“井水不犯河水”,但因為先天缺陷——室間隔缺損,導致心臟血液錯誤分流,分流量的多少取決于缺損的大小。修復缺損,成為浙醫兒院心胸外科最常見的心臟手術之一,每年在500臺左右。
原來那500個接受手術的小寶寶,會在胸口留下很長的刀疤,孩子懂事后,自己看著都害怕。父母也一直心存憂慮。
創新成為手術醫生的使命。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8年來手術技術經過了三級飛躍:1、手術時做到不打開胸骨,不人為讓心臟停跳;2、切口在4厘米左右,不破壞肋骨,避免心包引流管,大量減少出血;3、把切口移到了肋骨的間隙,從4厘米減到1厘米,從微創到超微創,十分隱匿。
“1厘米都嫌多,通過進一步的摸索和創新,將來的切口可以更小。”但對具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醫生們諱莫如深,心胸外科副主任李建華主任醫師笑稱這是“軍事機密”,目前還不能透露。
張澤偉說:醫院8年前開始做心臟微創手術,最近5年發展非常快。2年前德國醫生來學習過,并將手術技術推廣到俄羅斯、巴西等地。超微創開展才一個月,但未來會造福更多患兒。
創新手術費用減少15%
家長早發現早治很關鍵
除了切口小,損傷少,超微創手術還大大縮短了患兒術后的恢復時間。
許先生說,他女兒在監護室只停留了不到24小時。“她現在就下床了,還能跑,和在家的狀態一樣。醫生預計8天左右就可以出院。”
手術創新了,費用反而減少了15%。這又是讓許先生感到意外。
張澤偉主任說,許先生的女兒是幸運的,因為家長送來治療相對還是比較早的,超微創手術適用于1~3歲的室間隔缺損患兒。超過3歲的患兒就只能做微創手術了,也就是切口至少要在4厘米左右。
許先生在接受采訪時,有點愧疚地表示,他們夫妻倆太大意,之前一直沒有發現女兒有這個病,直到今年3月份才發現,10月份才確診。
女兒是在感冒后做檢查時,發現患有先天性室間隔缺損。許先生說,女兒之前也沒有什么異常,就是出汗比較多。
“室間隔缺損這種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因缺口大小而異,有一些比較明顯,有一些不明顯。但出汗多是這個病特有的表現。”張澤偉主任說,“正是因為表現不明顯,許多孩子在3歲前,家長都不會發現孩子有特別異常。”
張澤偉建議,如果孩子在身體檢查時發現心跳有雜音,家長要提高警惕,帶孩子做進一步心臟檢查。
原標題: 浙醫兒院做了一臺心臟手術,2歲女孩只留下1厘米切口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