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在臨海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戶外休閑用品展現場。
盡管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但以旅游業、休閑用品業等為代表的臺州旅游休閑行業卻日趨向好,并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即便在是國家層面,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10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要升級旅游休閑消費。在此背景下,我們重新審視臺州的旅游休閑行業,發現他們在光鮮的成績單背后,也有思索,也有掙扎,也在謀新謀變,尋求突圍。從今天起,我們推出“臺州旅游休閑行業系列報道”,直面這一行業在轉型期中的陣痛,希冀能從中獲取啟示和經驗,從而為行業把脈,為發展探路。
-臺州旅游休閑行業系列報道之一
外貿形勢收緊、高端品牌培育收效甚微
轉型升級,在國內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進電商,改變利潤分配模式
在1990年春季廣交會上,臨海的太陽傘首次進入國際視野,這是當地休閑用品企業在外國客商手里挖到的第一桶金。
20多年后的今天,臨海已有戶外休閑用品及配套企業1000多家,并成為國內這一行業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產品遠銷歐美日。
然而,在這個后金融危機時代,外貿復蘇緩慢,另一方面,局部競爭加劇、勞動力成本上升……這些都成為臨海戶外休閑用品行業二次騰飛的桎梏。內憂外困下,產業升級轉型成為必然選擇,在新一輪的波動中,當地戶外休閑用品行業該何去何從?
外患:“單腿走路”難撐大局
“墻里開花墻外香”,這是臨海戶外休閑用品行業的寫照。
讓我們看一組數據:2013年,臨海戶外休閑用品行業產值達200多億元,占該市工業總產值27%,其中自營出口總值達12億美元,同比增長8.7%,占全市自營出口總額的50.5%,占臺州市同類出口產品比重75%,占全省同類出口產品比重57%,占全國同類出口產品比重36%。9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銷售網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可以說,戶外休閑用品產業是臨海的第一大出口行業,這其中,浙江永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算得上是其中的領頭羊,去年公司自營出口4.6億美金,今年則可能突破5億美金。
臨海市經信局副局長李特介紹,“在臺州5000多家出口企業中,永強集團的出口規模是第一,在全省能進前十,這還不是同類產品的出口,而是所有出口企業里的名次。”
然而,在漂亮的成績單背后,我們卻不得不直面一個事實:受金融危機影響,整個產業“單腿走路”帶來的隱憂凸顯并持續放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外需持續疲軟等“外患”,都成為這個外向型行業“不能承受之痛”,不少中小企業主直言——頗為“受傷”。
王健康,上海人,2000年時作為人才引進臺州,隨后,他在臨海成立了一家戶外休閑用品外貿公司。當時政策寬松,國際市場也是一片暖意,在王健康的回憶里,那是外貿生意最風生水起的幾年,不過好景不長,伴隨著人民幣升值,他們的出口紅利漸失。
“比如往年在市場上能賣到1200元的產品,現在因為美元貶值只賣到900元。”王健康說,這幾年除了美元,其他一些外國貨幣也在貶值,“人民幣升值以后,我們的結匯、人民幣結算的收益都在相應地下降,這就導致我們的利潤大幅度收窄,這前后的反差之大,讓我們主營出口的中小企業仿佛頓時掉進了冷冬,之后我就轉型做起了進口。”
中國輕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李文鋒也用“不大樂觀”來形容這個市場的現狀,“自2005年實施匯改以來,截至去年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約35%。人民幣這波漲勢,對戶外休閑用品這個基本靠出口的行業沖擊很大。”
李文鋒稱,除此之外,海外市場萎縮、外需萎靡也是當前最值得正視的問題。
或許,王健康公司的“被迫”轉型,就是“外患”下,戶外休閑用品出口行業中小企業的一個縮影。
內憂:品牌建設還需時日
主打中低端產品、以貼牌生產為主,這是在當前外貿形勢下行的陰霾之下,休閑用品產業另一難以回避的尷尬所在。
“公司每年的新產品產值占產值總額的40%,新產品研發投入占我們銷售收入的1.5%,技改投入占銷售收入的1%。”永強集團的生產副總陳幼珍如是說。
陳幼珍透露,盡管新產品層出不窮,自有品牌的培育卻很難一蹴而就,目前他們的自有品牌還是少數,只占了其總數的10%,貼牌生產依然還是盈利的大頭。
“為什么我們要做貼牌?原有的營銷渠道大多由國外掌握,國內企業賺的就是這個差價,并不是企業不想打造品牌。”李特解釋,要培育新品牌、打開品牌信任度是很艱難的,所以包括永強在內,很多企業常常是通過收購國外品牌從而打入當地市場。
除了營銷渠道受到限制外,在品牌推廣、產品研發等方面,許多中小型企業也是捉襟見肘。
同質化嚴重、缺乏原創性、中低端產品為多……在第三屆中國戶外休閑用品展現場,記者不止一次聽到諸如此類的評價。
“5年前,我們就成立了研發部門,但開發新產品、推廣新品牌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而且周期長、見效慢。”臨海維格休閑用品有限公司銷售部的羅方波告訴記者,因為經營成本的問題,不少中小企業在研發方面缺乏動力,自然也就少了原創性的產品。
李特介紹,臨海市有戶外休閑用品及相配套的大小企業達到1000多家,產業集聚度在國內獨一無二,不僅可以將公共資源傾斜以帶動整個產業,并能打響區域的品牌知名度,是發展的一大優勢。然而,這也帶來一個新問題。
“在產品雷同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就會通過壓價等手段競爭,商業‘藍海’便有可能變成惡性競爭的‘戰場’。”李特表示。
“如果把發展趨勢當做“U”形或“V”形曲線,那么如今不光是戶外休閑用品行業,整個國內的輕工行業都處在低谷。”在李文鋒看來,“穩中趨緩,下行壓力大”將成為整個輕工行業的“新常態”。
轉戰國內市場,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內憂外患”下,行業轉型升級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不少企業開始將目光瞄準國內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進軍國內市場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他們近幾年的著力點。
浙江正特集團有限公司是臨海戶外休閑用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每年能生產2000多個品類的產品,此前這些產品基本上外銷到歐美,但自2007年之后,受當時國際貿易形勢的影響,正特集團開始在國內市場尋求一席之地。
“在國內市場上,我們要變中國制造成為中國服務。”2007年,正特集團在董事長陳永輝的帶領下,創辦了“晴天”品牌,提出定制、服務等概念。
如今,每年有1/4的正特產品銷往國內市場,他們根據顧客的要求,設計獨特的“晴天花園”。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戶外休閑用品上市公司,永強集團也早早地感覺到了風向的轉變。
“我們很早就開始開拓國內市場。”陳幼珍說,之前國內市場的業務都是由永強旗下的子公司負責,在創下一年3000多萬元的業績后,國內市場的銷售出現了停滯,“2012年,我們進行了調整,將國內市場歸為總部管理,去年的業績就突破了8000萬元。”
陳幼珍說,他們準備用5到10年的時間拉平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份額。為達到這一目標,永強集團改變設計,生產適合陽臺、露臺使用的戶外產品,并引進國外優秀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線,提升質量和服務。
今年10月8日,永強的產品在淘寶網上正式上線。據稱,2到3年內,他們還將在寧波、杭州、北京等地開設線下體驗店,配合線上銷售,試水O2O的銷售模式。
跨境電商助陣傳統企業,改變利潤分配模式
雖然傳統戶外休閑用品企業在如今的國際貿易中困難重重,但很多企業并未對傳統市場言敗。
“針對國外市場,我們支持企業轉變傳統的市場營銷模式,引進國內外的優秀電商,與臨海基地合作,在國際貿易中取得有利地位。”臨海市商務局副局長劉善培對此提出了一個建議。
在去年的第二屆臨海戶外家居及庭院休閑用品展覽會上,在當地市政府的牽頭,正特集團與國內最大的海外網絡營銷策劃“四海商舟”達成合作。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正特集團將產品發往四海商舟在美國的貨倉,再由其通過各渠道將產品直接送達到消費者手中,并由此創下了100多萬元美金的銷售額。
正特集團的嘗鮮,也為傳統戶外休閑用品企業帶來了新的、成功的市場營銷模式——跨境電子商務。
“目前,我國的跨境電子商務還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相當于2007年左右的淘寶。”“四海商舟”創始人周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跨境電子商務就是讓消費者直接體驗到產品,并能以原來2/3的價格購買,且保證服務不變。
這樣,傳統外貿企業將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改變了以往的出口模式,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銷售產品,從而完成利潤的再分配。
“而在產品銷售達到一定階段后,我們會整合國外的零售終端,但是并非傳統的貼牌銷售,而是賣自己品牌的產品。”周寧說。
原標題: “新常態”下臨海休閑用品業何處突圍?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