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燃燈佛舍利塔建于北周 每根椽子下均懸掛銅鈴
2014年10月27日 來源: 中新網 桂娟 李鯤 關桂峰 馮源 鄭思遠

  北京通州燃燈佛舍利塔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新網,作者:桂娟、李鯤、關桂峰、馮源、鄭思遠,原題為:《燃燈佛舍利塔建于北周每根椽子下均懸掛銅鈴》

  建于北周時期的燃燈佛舍利塔,矗立在“三教合一”的建筑群內,其200米外便是京杭大運河,塔影垂映河心。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通州曾是盛極一時的皇家碼頭和水路都會。如今,千余年過去,北運河、三教廟、燃燈塔,三者依然是京城通州的標志景觀。

  三教廟包括儒家文廟、道教紫清宮和佛教佑勝教寺。燃燈佛舍利塔,每層每面每根椽子下都懸掛一枚銅鈴,古代運河上的船員看到此塔時,就知曉已經到京師。

  浩蕩千公里的中國大運河,貫穿南北、貫穿古今,兩岸沿線留下豐厚歷史文化遺存。這些千年文物,現在還好嗎?

  中國大運河沿岸入列世遺的各類遺產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南、江蘇、浙江等8個省市,遺產類型不僅有閘、堤、橋等水工遺存,以及倉窖、衙署、驛站、行宮、會館等配套和管理設施,也包括與運河密切相關的古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等。

  河南省入列世遺的有7項運河遺產,如通濟渠商丘南關段等。考古人員在通濟渠商丘南關段發掘出城市“河市”區河岸。“考古清理出大量的建筑磚、瓦,有的磚瓦碎片層層疊壓,出土的青瓷、白瓷、黑瓷等陶瓷器,來自全國各個窯口,表明唐宋時期宋城南汴河兩岸建筑密集,全國各地的大量物資在此集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劉海旺說。

  隋代的回洛倉和黎陽倉、唐代的含嘉倉,運河沿河許多曾沉睡千年的糧倉,考古發掘出來后,向世人展示著隋唐大運河曾有的繁榮發展。

  天津境內列入世遺的運河部分被稱作“北、南運河天津三岔口段”。十四倉是其中重要遺址點,它是元大都外圍最大糧食倉儲基地,共有14座倉庫。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朱陽說,據監測十四倉遺址擁有大量文物,目前已整體原地封存,下一步等技術進一步成熟時就要考古發掘了。此外,運河沿線還有眾多沉船,但輕易不進行主動發掘。

  天津運河沿岸,九宣閘旁,清直隸總督李鴻章上書修建九宣閘的碑文仍然佇立,保存完好;石家大院旁的南運河段清澈見底,水面較寬,游客在河邊散步,怡然自得。

  大運河還是一個活態文化遺產,山東濟寧以南的河道仍在通航。資料顯示,目前大運河每年的吞吐量相當于4條京滬線,還有一些河道轉變為景觀河、灌溉河、排澇河。

  曾經,推土機、挖掘機開進運河岸的宋元糧倉倉基遺址,進行商業樓盤開發;一些地方運河斷流、淤塞、污染,甚至了無蹤跡,大運河面臨重重危機。

  8年前,大運河因為申遺而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近年來,各地開展了清理、整頓、修復、疏通以及搶救性考古發掘與保護等一系列繁雜而艱巨的工作,不僅使運河河道重現歷史風貌,也使一度“消失”的眾多運河遺產重見天日。

  申遺,不僅喚醒了眾多千年文物,也喚醒了大運河沿線1.7億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各地或從環境整治著手,或將遺產保護與城鎮發展建設相結合,將運河遺產變成民眾宜業宜居的美好家園。

  “上下班經過大運河,在運河公園或岸邊綠地晨練,晚飯后在這里散步、休閑……大運河就活在你身邊,就是運河人家生活的一部分。”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說。

原標題: 燃燈佛舍利塔建于北周 每根椽子下均懸掛銅鈴

標簽: 運河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羅亞妮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