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7月1日起,我省設區市主城區永久性關閉活禽交易市場。我區市民也逐漸適應購買“冷鮮禽”的日子。為了進一步規范冷鮮禽市場,省衛計委發布了《冷鮮禽加工經營衛生規范》(以下簡稱《規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兑幏丁愤m用于浙江省境內冷鮮雞、鴨和鵝的加工經營,冷鮮鵪鶉和鴿子參照執行,并于10月1日正式實施。
然而,記者走訪我區多家農貿市場和超市發現,實際情況并不理想。政府部門表示,我區正在著手建立活禽定點屠宰區,逐步規范冷鮮禽市場。

“規范”規定冷鮮禽銷售時溫度保持在0℃-4℃
目前,市場上正在銷售的宰殺禽類,我們稱之為“白條禽”或“殺白禽”。之前,政策并未對這些禽類進行明確定義,因此市場上仍可買到僅僅是宰殺、去毛而未清理內臟的雞鴨。本次出臺的《規范》則進一步明確,將我們常說的“白條禽”、“殺白禽”正式定名為“冷鮮禽”。
據悉,除明確定義“冷鮮禽”外,《規范》更是對冷鮮禽的檢疫、屠宰、冷卻、包裝、檢驗、貯存、運輸和銷售等八大環節進行了嚴格規定。
如,屠宰前,“活禽在宰前應禁食12-24小時,并充分供水,宰前3小時停止飲水”;宰殺時,要“完整去除嗉囊和食道”,若禽類胴體不慎被嗉囊內容物、膽汁和糞便等污染,也必須從生產線上拿下來進行單獨清洗和處理;宰殺后,要在1小時內,通過冰水和其他方法,“使胴體中心溫度在屠宰后1小時內冷卻至7℃以下”、“但在冷卻過程中胴體不得發生凍結現象”。
通過以上方法快速冷卻后,進行整理和包裝,后續的貯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均必須保持在0℃-4℃的條件下,不得在常溫下存儲。
銷售過程中,要設立專柜;這里的專柜是指“冰柜”,不是指簡單的攤點在常溫下加些冰塊。

農貿市場“白條禽”多是常溫銷售
新《規范》出臺,我區的執行情況如何?近日,記者走訪了我區的農貿市場和超市。發現超市執行情況較好,農貿市場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在世紀聯華超市市府大道店的冷鮮禽銷售區,記者看到,雞鴨都被安放在厚厚的冰層上銷售。同時,這些雞鴨都進行了獨立包裝,上面標注著產品名稱、加工日期及保質期、企業名稱、地址、聯系方式、運輸及貯存方式等,并且所有雞鴨的內臟都已掏空,胴體表面處理得較為干凈。超市銷售人員稱,超市的冷鮮禽都是從正規的廠家進貨,運輸時也會全部貯藏在冷鮮環境下。在樂購、歐尚等超市,銷售方式均類似。
15日上午9點,記者來到萬濟池菜場西北角,13家禽類攤位正在銷售禽肉。有兩家批發攤位已經收攤。記者看到,每家攤位前都整齊擺放著“冷鮮禽”。與超市不同的是,這里的冷鮮禽都被放置在常溫狀態下,沒有用冰柜保鮮,也沒有注明生產廠家和保質期。
“我們都是凌晨宰殺后拿過來賣的,全部當日賣掉,很新鮮的。”其中一位攤主表示,他們賣的雞、鴨,通常很快被顧客買走,不可能放到變質。
對于正在實施的《規范》,不少攤主表示并不了解。一位攤主告訴記者,由于菜場條件限制,要完全達到《規范》要求,比較難實現,當然,大部分市民還是習慣吃新鮮肉。
此外,菜場的冷鮮禽沒有生產廠家、生產日期等身份信息,市民如何保證所購買的禽類安全呢?萬濟池菜場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對每家攤位的禽類進購渠道和進購時間都有明確記載,菜場里銷售的冷鮮禽都是各個商家從養殖場或是批發中心進購來的。每家攤位都上報進購數量和進購來源,一旦發現問題將追溯到源頭,否則攤主將承擔所有法律責任。對于低溫儲藏問題,管理人員也表示,目前我區菜場很難做到冷鮮車配送和冷柜銷售,攤主的做法都是用泡沫箱加冰塊存儲。
市民飲食習慣一時難改
吃雞鴨要吃新鮮的,這是市民對禽類食品的飲食習慣。不少市民表示,自從7月1日起市場禁止活禽宰殺后,他們寧愿暫時不吃雞鴨。
記者隨機采訪街頭8位市民,有3位市民表示,7月份以后他們就再也沒有在市場上買過雞鴨。市民毛女士說:“以前都是看著活雞宰殺,至少能從表面上看看這雞好不好,現在銷售的都是宰殺好的雞,沒有親眼看到宰殺過程,心里不太踏實,就不吃了。”
也有3位市民表示,他們吃禽類的次數減少了。還有2位市民則告訴記者,他們會到農戶家中購買散養活雞,或者到養殖場中購買活雞。
位于三甲街道的飛龍珍禽專業合作社是我區規模較大的禽類養殖場,老板潘興友對目前的生意有些無奈。“以前我們自產自銷,一天的營業額可以達到2萬元,現在活禽禁止交易,一天只能賣個幾千元錢。”為了減少成本,該合作社將原本6-7萬的存欄量減少到2萬只左右。另一家劉普國養殖場也是如此。老板劉普國告訴記者,冷鮮禽的相關政策的確影響了他們的生意。為了賣個好價錢,他只好將大多數雞鴨銷往目前還沒有禁止活禽交易的地區。
記者從區畜牧獸醫局了解到,我區目前有大大小小禽類養殖戶125戶,比7月份前減少了10戶,經營情況也不理想。對于《規范》提出的多項規定,區畜牧獸醫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區并沒有專門的活禽屠宰機構,活禽屠宰大多是養殖場和養殖戶負責,但如今銷售量不高,養殖戶經營困難。他們要做到《規范》中的要求,也是有心無力。
待建活禽定點屠宰區規范市場
目前,我區正在著手建立定點屠宰區,相應的細則無法制定,《規范》的實施同樣難以進行,冷鮮禽市場還需一定時間逐步完善。
市民在辨別禽類是否合格,關鍵要看產品是否有完整的“一證兩標”,即檢疫合格證明、檢疫合格標志和產品標識。目前臺州主城區只有黃巖已經設立專門的活禽定點屠宰機構,而且正處于試營階段。區商務局市場建設科表示,我區將在三甲街道建立活禽定點屠宰點,目前正處于公示階段,一旦公示通過將進行建設、投產。今后,我區所有活禽將集中在那里宰殺,并進行嚴格的檢驗:給冷鮮禽佩戴產品標示腳環,標示上將注明產品名稱、加工日期及質保期等內容,讓市民購買到放心肉。
那么,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雞鴨是否合格呢?區畜牧獸醫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養殖場的雞鴨都要開展免疫工作,接種疫苗,對雞舍都有嚴格的消毒程序,工作人員要經常對養殖場的雞鴨進行抽檢。我區各大正規菜場中的雞鴨來源都是從正規的養殖場進購,市民可放心購買。個別市民會到未經政府部門批準的農戶家里購買家禽,或是在農貿市場外的流動攤點購買雞鴨;這些雞鴨很可能并沒有經過專門的檢驗,衛生條件無法保證,請謹慎購買。
原標題: 冷鮮禽市場推出“浙江標準”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