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社會 正文
諾獎獲獎者是我好朋友:一個是富二代一個是暖男
2014年10月09日 來源: 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章咪佳

  北京時間2014年10月8日18:00,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4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埃里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以表彰他們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有了這項技術,科學家的眼睛又尖銳了無數倍,他們有辦法看到頭發絲兒的1/2000大小的物質。比如生物活細胞中不同分子的運動,比如腦部神經細胞間的突觸是如何形成的,與帕金森氏癥、阿爾茲海默癥等疾病相關的蛋白聚集過程是怎樣的,人們還能夠在受精卵分裂形成胚胎時追蹤不同的蛋白質。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意外地找到了埃里克教授和黑爾教授的朋友、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浙江大學光電系的教授,我們姑且叫他皮特吧。皮特不僅為我們解讀了這個獎項,還提供了獨家的諾獎得主的生活軼事。

  在小旅館做出的諾獎

  浙江大學光電系的皮特教授,剛剛從美國回來。他在美國的實驗室,就在埃里克的實驗室隔壁,都在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兩人是認識多年的好朋友。埃里克的父親擁有一家精密儀器公司,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

  埃里克剛剛大學畢業以后,順理成章到老爹公司里去幫忙,大概本來的人生軌跡就是從基層到boss(老板)。

  事情在風平浪靜的一天發生了歷史性轉折。

  這天,小老板埃里克在湖上劃船,劃著劃著就思考起了人生:我一直這么活著不行,我得做點自己的事業。那天之后,埃里克就投身了科研事業,他和同事一起做起了超分辨顯微鏡的研究。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的研究項目缺乏資金,兩人就去了另外一個實驗室。”皮特說,后來他們兩人利用別人的實驗室、儲藏室里的廢棄用品,在邊上一個小旅館租了房間,就在里面搭建出了超分辨熒光顯微鏡,前后苦心研究一年時間,在《科學》上發文——這就是今年諾獎的研究成果。

  光頭教授黑爾是個暖男

  錢報記者昨天看電視里的頒獎現場直播,諾獎組委會致電了黑爾教授。這通電話是比較少見的現場連線情形:電話那頭,黑爾教授波瀾不驚,記者請他談談科研工作,他就講了5分鐘。

  下面的記者大概也聽得云里霧里,最后就問黑爾教授:“教授,您的聲音聽上去好平靜,您是不是穩坐泰山預測到自己要得獎啦?”“哈哈,沒有啦,我非常意外!”電話那頭是怎么個情形呢?黑爾教授和我們一樣,也在看直播,然后電話又很湊巧地響起來了,“好在我對Normark(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的聲音很熟悉!他在這個時候給我打電話,我想想這獎跑不掉啦!”

  “別看黑爾跟我一樣是個小光頭,挺另類的,其實他為人卻特別隨和。”皮特說,黑爾是一個非常幽默的人,特別為他人著想。有一件事情印象很深,有一年在美國開學術會議的時候,黑爾教授遲到了一會,他到了以后,怕影響到別人,就沒有坐到會務組給他安排的前排位置,而是和后面到場的所有參與者一樣,一直站在后面人群中直到所有報告結束。

  為啥越來越不“化學”

  經常出現跨領域頒獎的化學獎,被網友譽為“諾貝爾理綜獎”。昨天的化學獎一頒獎,大家又熱鬧了:“這項成果的化學成分在哪里?”

  還真是這么回事!

  昨天錢報記者在請專家解讀的時候,從化學系找到物理系,從物理系找到生物系,最后找到光電專業,才找到相關領域的研究者。

  換作老底子的時候,不同領域科學家之間基本上彼此不相干。《萬物簡史》中有這么個故事,物理學家特別瞧不起其他領域的科學家,當偉大的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的妻子離他而去,嫁了個化學家的時候,他吃驚得無法置信,對朋友盧瑟福(新西蘭出生的物理學家,被譽為“原子核物理學之父”)說,她要是嫁個斗牛士我倒還能理解,可是嫁個化學家啊……

  但諾獎委員會顯然不是這么認為的,首先在1908年,物理狂人盧瑟福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而在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的105次獎項中,有42%的研究成果,屬于物理、生物、農學領域。

  “我們現在看到的成果好像更多地運用在生物、物理領域,但是這些研究,首先是建立在了解、利用化學物質的基礎上,所以把獎項歸到化學獎,也是合理的。”皮特說。

  所以,在解讀今年的獎項時,諾獎組委會的科學家就說了:“生物正在轉向化學,化學正在變成生物。”也就是告訴您:可別拿物理、生物不當化學!

  諾貝爾的精彩

  超分辨顯微技術

  看到顯微鏡下

  更小的世界

  昨天晚上,皮特教授為錢報記者解讀了三位化學獎得主的科研成果。

  “其實,今年獲獎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用了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結果異曲同工,都發明了超分辨顯微技術。”皮特說,黑爾在2000年發明的受激發射損耗顯微技術,利用先后兩束形狀不同的激光,一束長得像窩窩頭形狀,第二束像甜甜圈,套在“窩窩頭”上,成功“切割”出了頭上尖尖的部分。這個區域,是個納米級別的微微小的區域。然后黑爾的顯微鏡能夠這么一納米、一納米地掃描樣本,并產生圖像,分辨率比之前儀器看到的圖像大大提高。他的技術,更適合用于精密加工的工業領域。

  而埃里克教授和威廉教授各自獨立做出的成就,方法類似。這種技術關鍵在于,可以打開和關閉單個分子的熒光。科學家們對同一區域多次成像,每次只讓幾個零散的分子發出熒光。然后就做個連連看的工作,通過對這些圖像進行疊加,得到了一幅納米級分辨率的超級稠密圖像。

  2006年,埃里克首次將這種技術投入了實際運用。由于這種技術不受激光、射線等影響,它就能夠用在活體生物細胞的觀察上。

  “它將成為醫學界的一大福音。”皮特說,比如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是人體細胞內部分子的運作,或者說蛋白質的細微變化導致的,但是因為這些物質實在太小,人們無法知道它們的具體活動規律和變化。

  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解讀獎項的諾獎組委會科學家就拔了一根自己的頭發,向大家解釋:頭發一般有0.1毫米的直徑,人肉眼已經基本沒法看出來了,那么細胞里的分子有多大呢?頭發直徑的1/2000,30~50納米,更不要說只有5~10納米的蛋白質了。而在1873年,顯微鏡學者恩斯特·阿貝,就已經給傳統的光學顯微鏡分辨率規定了一個物理極限:它不可能突破0.2微米。

  今年獲獎的兩項研究正是繞開“阿貝原則”,從理論上突破此前“尺寸小到無法研究”的極限,并催生了納米顯微鏡。在他們的納米顯微學領域中,科學家使活細胞中不同分子的運動清晰可見,他們能夠看到腦部神經細胞間的突觸是如何形成的,他們能夠觀察到與帕金森氏癥、阿爾茲海默癥相關的蛋白聚集過程,他們也能夠在受精卵分裂形成胚胎時追蹤不同的蛋白質。

原標題: 諾獎獲獎者是我好朋友:一個是富二代一個是暖男

標簽: 諾貝爾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趙靜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