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快發展橋棚村板栗事業,擴大橋棚板栗知名度,上月底,橋棚村參與了由雷峰鄉本土農民自行組織的首屆板栗節暨廊橋文化節,引得許多城里人趕到橋棚山里,看看板栗樹究竟是啥樣的。
國慶七天長假,幾乎人人在關注如何度假,天臺縣雷峰鄉橋棚村的范行愛夫妻,卻圍著自家六七百株栗子樹,忙得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4點了,快起床,我們得把昨晚敲掉刺殼的栗子賣掉。”10月7日凌晨,睡下才三四個小時的范行愛,不得不逼自己起床。凌晨一二點鐘才睡下的妻子范菊仙更辛苦,幾乎沒睡著便又起床干活了。
150多公斤亮油油的栗子,被裝進一個個蛇皮袋。還沒裝完,板栗販運商老徐便找上門來:“你們家的這批板栗我全要了。”老徐來自黃巖,最近五六年,每年板栗成熟季節,他都會到橋棚村上門收購板栗。在這個村子,與他競爭的板栗販運商可不少,有來自黃巖的,也有從新昌、寧波等地來的。多時,與他搶生意的同行一天來了七八個。
范行愛的這批栗子,前些天已被天臺本地人預訂。老徐過來半路“截貨”,讓老范有點犯難。“這樣,我出3.8元一斤的價,比別人高3毛錢一斤怎么樣?”老徐的這個價格,成功換取了老范的“點頭”。這筆生意,就這樣成交了。
這批栗子賣得出奇順利,5點半就結束了。但對于范行愛來說,這只是一天忙碌的開始。回家吃完早餐,他和妻子又上山了。60歲的老范,看上去精神頭十足。那天在板栗園,兩三米高的樹叉,見他輕輕巧巧就上去了。從9月初栗子陸續成熟開始,夫妻倆便每天上山。栗子樹很高,差不多棵棵高過十米。透過天光,看見樹梢上一個個大如乒乓的刺球,夫妻倆臉上便會掠過一絲喜色。此時,一個拿著長長的竹竿打栗子,一個在樹下撿裝。一整天,夫妻倆可以打下4至5擔帶刺殼的栗子,有五六百斤重。拿回家,見有裂開的刺球,便用鉗、刀等工具剝下刺手的“外衣”,取出亮油油的栗子。50公斤去殼,可得15公斤左右的栗子。
鮮栗子,貯存是難題。去刺殼后,必須趁早出售。這就是老范夫妻為什么每天寧可放棄充足睡眠也要圍著栗子轉的原因。
在橋棚村,范行愛一家只是個縮影。每年板栗豐收,幾乎每戶栗農“命如陀螺”。
好在,“再過一個星期,板栗收獲期就結束了。”范行愛說。
向板栗要更高附加值
“雷峰鄉橋棚村,板栗種植已有600多年歷史。目前,在該村2000余畝栗樹林中,300多年樹齡的板栗樹有140多株,100多年樹齡的數不勝數。”橋棚村村委會主任范偉漲說。
據了解,橋棚之所以成為“板栗村”,除了板栗種植歷史悠久,還因為種植面積較大。二三十年前,一位鄉領導建議,橋棚村村民響應,縣林業局技術支持,200多戶村民購入栗樹苗,大力發展板栗種植產業。當年,范行愛首次從縣林業局購入100多株板栗樹苗,一年后進行嫁接,三年后產果。此后,村民們學會了嫁接技術,就自己選種,自己嫁接,規模越擴越大。老范家栗樹從最初的100多株,擴到了現在的六七百株,有的農戶超過1000株。
由于橋棚板栗肉質細膩、水分少、糖度高,很多年前便在周邊小有名氣,每年都會吸引來自臺州及臺州以外商販來村里收購。今年天氣好,產量高,板栗價格不如去年。但范行愛估算,總體收入今年會與去年差不多。“去年板栗收購價每斤四五元,最高時達到6元,今年普遍在3.5元左右,旺市過后可能會高到四五元。盡管如此,估計我家今年板栗收入與去年的1.8萬元不相上下。”范行愛說。
為了更快發展橋棚村板栗事業,擴大橋棚板栗知名度,上月底,橋棚村參與了由雷峰鄉本土農民自行組織的首屆板栗節暨廊橋文化節,引得許多城里人趕到橋棚山里,看看板栗樹究竟是啥樣的。
原標題: 栗子,幫橋棚村民鼓腰包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