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中國人出境游越走越遠。今年“十一”正值旅游法頒布一周年,“文明旅游”已被寫進法律。中國人能否將“謙恭有禮”的做客之道帶往異國他鄉,在舉手投足、言談舉止中,做一個文明旅游者,成為長假熱門話題。
走出家門即為客,行為不美招反感
“有的中國游客自選食物超量,結果‘眼大肚子小’,吃不下的面包、水果、蔬菜丟棄在盤子里;有的游客對免費領取的餐巾紙一拿就是一打;還有的游客抓一大把免費的速溶咖啡帶回房間。”歌詩達郵輪的負責人對記者介紹。
“這些行為反映了中國游客的不文明意識,忽略一些食物的社會成本,以及缺乏社會公德。”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咨詢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說。
一些游客在境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缺乏環保意識,有的在山間林地亂丟垃圾,有的在景區文物上刻字……種種不文明的行為屢遭詬病。
“這些行為不僅缺乏社會公德,也缺乏對自然環境的真正領悟。”資深全球旅行者徐行益表示,歸根到底,我們是大自然的客人,而不是主人。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指出,文明消費是支撐服務業的一個重要基礎,千萬不要以不文明消費,損害服務所帶來的幸福感。
一屋不掃,何以彬彬有禮游天下
“我很早就知道,過路要看紅燈,垃圾要扔到垃圾桶,排隊時不能插隊,小花被采了會很疼,被別人幫助了要說聲謝謝……我想爸爸媽媽、叔叔阿姨一定做得比我好。”在日前啟動的“我為中國加分”文明旅游活動上,5歲女孩陳思危朗讀的《致大人們的一封信》,讓很多成年人為之動容。
“孩子的話讓我們成年人感到羞愧。大人行為不文明,會成為孩子們的示范。”中年游客周晨對記者說,“希望旅游者能夠明白,每一個旅游者都是文明或不文明行為的展示者。”
復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力波認為,旅游部門可制作一些小手冊,通過漫畫的形式,告訴大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越是低成本的團,越要做這樣的教育。
吳力波說,她在日本讀書時,看到日本學生見到教授都要鞠躬,進電梯時都請教授先行。男人為女士開車門或拿行李,年輕人對老人要謙讓,對幫助的人說“謝謝”。
專家指出,講禮儀是一種社會風氣,教育體系中應該有文明禮儀的內容,這有助于國民素質的提升。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從事人力資源培訓的老師孫晴說,在本國不講文明禮儀,指望境外旅行時文質彬彬,是不可能的。
她對上海、福建等地將旅游不文明行為張榜公布表示贊同,認為“新加坡之所以街道干凈,沒有人吐痰,沒有人闖紅燈,就是因為違法成本非常高。”
了解異國習俗,尊重他人為上
談起一些中國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為,美國國際旅游公司董事長兼執行總裁漢努瑤認為,多數中國游客講文明、懂禮貌,有些在外國人看來不夠文明的舉止,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人不懂得、不了解西方禮儀和風俗習慣。
她舉例說,美國人在餐館用餐時,通常是客人坐下來,靜等服務員到餐桌前,再開始點菜。而有的中國游客一坐下來,就開始喊“服務員,點菜”。這種行為在中國餐廳可能是很正常的,而在美國人看來,就感到不夠文明。
“這方面旅行社應多做工作,提前告訴游客什么是不合適做的,要把當地的文化習俗傳達給游客,避免無意識犯錯。”漢努瑤說。
如何做一個文明的游客,在愛爾蘭從事旅游工作的詹姆斯告訴記者,觀察周圍人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在日本與人換名片時要鞠躬,中國人見面時要握手,這些看兩次也會了。“通過觀察,能夠了解一些當地的文化習俗。”
上海中旅出境旅游中心總經理郁偉華介紹說,到中東等一些伊斯蘭教國家旅游,如埃及、土耳其等,特別要注意當地的風俗和禁忌。在游覽宗教場所時要穿著得體,女士要準備頭巾,進廟宇時戴上;天熱要備有過膝蓋的褲子,不能穿短裙、短褲;鞋子必須是有鞋跟的,不能穿拖鞋……
對于出境游的中國游客,郁偉華強調行前做些“功課”,買一本書或上網查詢,一是了解出游國家的民族禁忌,二是了解宗教禁忌,三是了解民族風情和生活習慣,以便尊重他國文化傳統。
原標題: 中國人今天怎么做客?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