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之行也是一趟舌尖之旅,體驗到的不僅是韓國料理的味道,還有韓國人千方百計推廣韓餐文化的心機。
眼看手里媒體村食堂的早餐券只剩下最后兩張,記者的仁川亞運會之旅也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個月里,記者已經把各個賽場摸得溜熟,同樣也對媒體村后門大街小巷的餐館、夜宵、外賣店熟門熟路。仁川之行也是一趟舌尖之旅,體驗到的不僅是韓國料理的味道,還有韓國人千方百計推廣韓餐文化的心機。
韓餐頭牌烤肉,烹飪過程最簡單
烤肉當然是外國記者到韓國的第一選擇,亞運媒體村附近有四五家烤肉店,不管門面大小,桌上的裝備都是一模一樣的——卡式爐一臺,烤盤一個。
在稍微高檔些的烤肉店,流行主推1公斤份的烤肉套餐,包括一大塊牛里脊、切好的豬五花肉、碎牛肉,甚至還有國內用來吃火鍋的肥牛卷。如果要吃得講究些,服務員會帶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推薦韓牛,看肉切面紋理,有點“雪花牛”的意思,價格也比進口的美國牛肉貴50%。
架好爐子點上火,送上生牛肉以及一大桌辣白菜、酸黃瓜、生菜葉等配菜,有些還會在爐子上架一份石鍋豆腐湯,在韓國料理中排名第一的烤肉,這就完成了一半了。在中餐當中最重要的烹飪過程,反而是最簡單的,服務員幫著把肉烤成半熟,用剪刀咔咔剪碎,放上蒜瓣再稍微烤制一會,就示意可以蘸大醬或者簡單的香油加味精,包進生菜享用了。
觀察周邊韓國人的吃法,也大同小異,最多也就是有些口味重的,把辣白菜放進烤盤當佐味菜?偨Y下來,正宗韓國烤肉并不存在什么秘制方法,只要有一份牛肉,一切都到位了。
看起來很美的韓國料理,在中國記者面前露底了
韓餐頭牌烤肉給記者的印象就是簡單,其實不僅是烤肉,在韓餐中,各種拌飯、冷面、紫菜包飯、炒年糕、小火鍋等等,幾乎都沒有復雜的烹飪過程。說白了,基本上都是用少量肉食和大量生鮮蔬菜,用各種形式簡單混合而已,可能做法最復雜的,也就是蔥餅、海鮮餅還有面條了。
既然談不上精致的烹制,韓國料理的口味也相對單調,要是混上辣醬就著辣白菜吃,幾乎什么都是一個味道。在以韓國料理為主的新聞中心餐廳,記者從來沒碰到過一個西亞人,但就算是接受度較強的中國記者,吃了一個星期后,也難免一到飯點就產生選擇困難癥。
記者在韓國吃的第一餐是牛肉拌飯,味道和國內的中式速食店做的差不多。本以為到了餐飲文化小有名氣的韓國,期待能不重樣地吃各色韓國料理,沒想到,牛肉拌飯和日式豬排飯,幾乎是一日兩餐的主要內容?雌饋砗苊赖捻n國料理,在來自世界第一食文化大國的中國記者面前,還是露底了。
韓國人承認炸醬面源自中國,唯一改良是送剪刀
在仁川中國城的華僑中山小學采訪時,教導主任黃克強老師也和記者聊起了韓國料理的話題。原來,在成功向海外推銷了演藝韓流和韓版服裝后,韓國料理也是韓國政府極力出口的一種文化產業,無奈沒有成功。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根基太淺,再怎么包裝,也難免露底。
“其實韓國政府早就力推過韓國料理,韓流、韓服和韓餐是一樣的文化輸出項目,但是其他兩個做起來了,韓餐這方面失敗了。”黃克強說。“因為形式太簡單了,什么都離不開辣膏。”
從首爾和仁川大街小巷的餐館來看,很難說哪家是純正的韓國料理店,中日韓三國的菜式你中有我,很難具體區別。韓國夜宵也有生魚片,也有油炸天婦羅;首爾的明洞餃子館是中國游客幾乎必去的餐廳,菜單只有四頁,總共只有云吞面、蒸小籠包、蕎麥冷面和麥面四樣東西。
就算韓國人在自己的博物館里寫著火藥是他們發明的,在吃的方面,還是甘拜下風。在中國城的炸醬面博物館,韓國人承認,炸醬面源自中國。至于他們的改良,就是在吃面時附送一把剪刀,不是咬著吃,而是剪著吃!
啤酒炸雞早就是韓國特色,隨著韓劇熱播才沾光
韓國料理一直在為自己爭取一席之地,去年,韓媒稱越冬泡菜文化申遺成功。不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被列為申遺候補名單的只有越冬泡菜文化,并不是泡菜。明洞餃子館在客人餐后還送一顆薄荷口香糖清口氣,泡菜的局限性不言而喻。不過,當傳統韓國料理打不開局面時,炸雞正隨《來自星星的你》帶動的滾滾韓流,成為很多外國人眼中的韓國料理象征之一。
韓國人并不是在千頌伊說了句“下雪天,就該吃炸雞喝啤酒”之后,才開始吃炸雞的,而且他們也不只有在下雪天才吃炸雞。仁川的新浦市場,就有一家有幾十年歷史的炸雞鋪,常年都要排隊。在媒體村后門百米見長巷子里,就有兩家賣炸雞的,大份裝八塊雞11000韓元,約合人民幣60多元,每天夜宵時間,店門口都是就著啤酒啃炸雞的媒體人。
第一次看老板娘打包炸雞,記者看她怎么把雞塊又放回老油鍋里回爐了,心想韓國炸雞用油也不健康啊;貋碜龉φn才知道,韓國炸雞要炸好幾次,以達到外酥里嫩的口味。和肯德基最大的不同是,韓國炸雞最后要裹上一種甜味的醬料,口味很特別。
仁川是《來自星星的你》取景地,在劇集熱播后,仁川炸雞也沾了光。只不過作為舶來品的炸雞,會不會被韓國人自己認作韓國料理的一部分呢?也許這不是問題,至少那甜醬的確是韓國人發明的。
原標題: 傳統韓國料理 打不過都教授的啤酒加炸雞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