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了海外代購的亂象:有不法商家加工假冒海外代購憑證,用假貨冒充海外代購商品,而虛假購物憑證在阿里巴巴網上就能買到。法律專家對此指出,海外代購使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時,網絡交易平臺應承擔連帶責任。
現在有一種新的購物方式正在悄然興起,那就是海外代購。所謂海外代購,簡單地說,就是國內消費者通過互聯網找人幫他們在國外買東西,而之所以要通過海外代購買東西,可能是因為相同的商品國外比國內便宜;也可能是因為這種商品在國內就沒有賣的;還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國外的商品比國內的質量好。但是在調查中記者發現,有不少看上去很美的海外代購,其實都存在問題,而且問題還比較嚴重。
14日,央視曝光了海外代購的亂象:有不法商家加工假冒海外代購憑證,用假貨冒充海外代購商品,而虛假購物憑證在阿里巴巴網上就能買到。法律專家對此指出,海外代購使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時,網絡交易平臺應承擔連帶責任。
“可信”代購商家
先賣真再賣假
北京的王女士是一位80后年輕媽媽,因為工作很忙,平時很少有時間逛商場,網上購物就成了她的主要選擇。但是在生了孩子之后,王女士發現普通的網購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她的要求了,為了給孩子買到既放心又便宜的的嬰兒食品,海外代購成了她的新選擇。
王女士說,她選擇代購的時候非常謹慎,在與多家做海外代購的網絡商家接觸之后,她最終選擇了一家她認為比較可信的代購賣家,因為這位賣家每次在幫她代購的時候,都會通過視頻電話或者微信全程直播購買過程,這讓她感覺比較可靠。
在經過了幾次直播代購之后,王女士認為這家海外代購商家很可信,之后再代購的時候就不再通過直播監控購買過程了,但是最近的一次代購經歷打破了她對這個代購商家的信任。
就在不久前,王女士在這家代購商家的微信里看到了一副墨鏡,她覺得款式很漂亮,于是就以每副1280元的價格代購了兩副。可是當她收到這兩副墨鏡時,卻覺得有點不太對勁。起初王女士并沒有在意,直到有一天,她戴著墨鏡到商場逛街時,專柜銷售人員告訴她,她的墨鏡是樹脂的,而這款眼鏡就沒有出過樹脂材質的。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副墨鏡的真偽,王女士又多次向國內其他專柜和網上商城詢問,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這款墨鏡鏡片都是光學玻璃材質,沒有樹脂材質。王女士最終確認她這次海外代購的墨鏡是假的,但是更讓她覺得氣憤的是,她通過海外代購買到的這假貨也并不便宜。
王女士覺得上當受騙了,多次通過微信和賣家理論,就是這家她曾經認為非常值得信任的海外代購商家,卻一直對她的問題置之不理,最后甚至干脆在微信上將她拉黑,從此再也聯系不上了。
在進一步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王女士的遭遇并非個例,海外代購在給消費者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隱患。不久前,深圳市執法部門查辦的一起案件也證實海外代購的市場確實比較混亂。
今年7月,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羅湖分局的執法人員接到一個舉報,稱在羅湖口岸片區一棟住宅樓內,有人在做假手表和假皮具生意,而且仿冒的都是國際名牌商品。幾經周折執法人員才找到這個隱藏在居民樓內的涉假窩點,一共有3間,而且3個房間也不是什么店面,而是售假者租來臨時存貨的倉庫。就在這個隱蔽的庫房內,存放著2000多個各種知名品牌的錢包和幾百件名貴手表;而且有些商品還附有購物發票和POS機刷卡單。執法人員發現,有不少單據存在比較明顯的疑點。
為了驗證這些購物單據的真偽,記者隨機抽取了一張名表的發票進行核實,上面顯示的購物地址是香港英皇道293號,顯示的聯系電話是25336988,記者隨即撥通了這個聯系電話。對方卻稱自己是香港恒生銀行,地址也不是英皇道293號。
在調查中執法人員發現,其實這些漏洞百出的所謂購物憑證,就是在這個簡陋的庫房里加工出來的,除了已經做好的所謂購物憑證之外,現場還有很多空白的POS機簽購單。而在辦案人員查扣的電腦當中,還有一個標著“小票”的表格文件,實際上這是一個簽購單電子模板,從商戶編號、金額、日期、銀行卡號,都是可以手動輸入的。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些名包名表的真偽,執法部門請來了部分商品的商標權利人,對這些商品進行權威的判定。
專業人士告訴記者,這些手表和皮具的外包裝都比較精致,單從包裝上很難分辨真假。但這個庫房里不少商品的出世紙(即商品重要信息)編碼竟然是完全一樣的。
經過專家現場分析和權威鑒定,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的執法人員最終確認,這個庫房里存放的所有皮具和手表都是假貨,按照市場上真品的估值應該在500萬元左右。
購物單據,幾毛錢就能買一張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2009年,中國海外代購交易額為50億元,到了2013年,這個數字就增長到了767億元,5年增長了15倍多,而今年的海外代購的交易額更是將有可能突破1500億元大關。
另外還有統計數字顯示,2012年國內消費者海淘消費規模同比增長117%,高于國內網購64.7%的增長速度。
雖然海外代購交易額在連年攀升,但是海外代購目前仍處于國家監管空白區。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消費者判斷代購商品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購物小票、刷卡憑證等單據,但是一些不法商家要想獲得這樣的假冒單據其實也并不困難。而且隨著需求的不斷增大,網上已經出現專門買賣假冒購物單據的黑市渠道。
記者在阿里巴巴網輸入“代購小票”后,立刻搜索到數百條信息,這些購物單據的售價也是從一張幾毛錢到幾塊錢不等。記者聯系上了其中一家成交量達到4000多筆的店鋪。這家店鋪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購物憑證和POS簽購單成套出售,銷量很大,一打都是幾千張的,甚至上萬張。
消費者受損
電商平臺應承擔
連帶責任
專家告訴記者,以代購名義銷售假冒偽劣,構成欺詐的,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退一賠三,對于違法所得處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行政罰款。如果大規模的銷售假冒商品還將構成詐騙犯罪。
雖然,消法和刑法對于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欺詐行為有明確規定,但是,由于海外代購的特殊形式,特別是這幾年發展速度較快的微博、朋友圈等移動互聯網代購,驗貨難、退貨難,給消費者舉證維權帶來重重困難。
中國政法大學吳景明接受采訪時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網絡交易平臺如果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網絡平臺對這種損害后果是承擔連帶責任的;如果網絡交易平臺明知道商家利用這個平臺去損害消費或者的利益,或者應該知道卻不知道,那么網絡交易平臺承擔直接連帶責任。
據央視
原標題: 有小票,海外代購也不一定是真的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