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個抽象標題》約瑟夫·科瑟斯
八月的“上海書展”異常火爆,筆者去了兩次,人潮確實洶涌。似乎都市人開始崇尚讀書,想起如今糟糕的文化現狀,又有了點精神。情愿相信去書展的人都熱愛讀書,也不愿意認為是刻意追求的后果,即便是的話——一些被鼓動去的人也有可能會因此而喜愛閱讀。我們學藝術的,起初又何嘗不是如此?
去書展想買一些民間藝人的“手藝”類書,當然,不同版本的當代藝術圖錄史也是關注之列。面對當代藝術圈對“觀念”藝術的熱衷,以及對“手藝”的貶低,筆者一直感到詫異。尤其是一些不注重文化閱讀的當代藝術家們,轉而突發強調起了所謂藝術的“觀念”性。不知其有何價值“觀念”,來源又從何談起?
跨領域研究作用于藝術本體
自從西方“觀念”藝術引進中國,猶如又一盞思想的明燈照亮了中國的藝術世界。或許我們習慣了沒有能力發明新詞而只能靠翻譯借用別人的詞?要求太高了嗎?也許吧!評論家都為難更不用說藝術家了,況且不用白不用,何樂而不為——“觀念”藝術,一個似乎既當代又國際的表述。
曾經,中國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幾乎并不高于出色的手藝人。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禁錮也不需要“藝人”們的思想表達,除了那些很少的閑云野鶴。
對于中國過去各個朝代的皇帝、大臣們而言,把玩瓷器與繪畫并無太大區別。然而,從事繪畫且有思想的藝術家們,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在努力抗爭,希望擺脫藝術即“手藝”的事實,傳達出藝術家的言外之意或思想境界。
藝術家自由思想的表達不可不歸功于當代中國的開放。中國當代藝術在近30年前行中,繼續在拓展它的邊界可能。不管是涉及政治、社會、經濟還是新媒體、新材料、新工具都有藝術的魅影在游蕩。然而,這一切都首先是以“藝術”作為主體而言。如果脫離了“藝術”主體性,或者說任何人或事物都可以“藝術”的話,那么“藝術”將被消解——除非“藝術”真正被消亡,行業被取消,專業被廢除,藝術成為了人人都會的本能——與吃喝拉撒睡一樣無需專門學習。顯然,就目前現狀而言,“藝術”還無法成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可能,“藝術”依然有其專業方向、發展需要和藝術主體性的存在內涵。
有學者說:“對于學生而言,學專業猶如研究樹木。在開始研究樹木之前,能否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夠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上,以后走到再細小的道路上,不至于會迷路”。此話在理!
然而,對于當今學“藝術”的,在開始時便走在了細小的道路上,并且一直忙著在“藝術”。盡管不知森林與樹木的關系,我還是以為,人的發展具有后知后覺的潛能,藝術家也有其發展程度的差異變化。
因此,有理想的藝術家除了要掌握出色的視覺藝術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要關心社會、心理、哲學、科學等相關的知識技能來充實自身的藝術素養與能力從而使其融匯到藝術作品之中。這些藝術內外素養或者能力同樣也表明了藝術家的藝術形態、風格、品質等程度狀況。對于藝術家跨領域吸收知識,其目的也是為了探究藝術在人類文明的廣泛作用與時代價值意義。但是,跨學科研究依然是要回到“藝術”的本體。在“藝術”本體的基礎上,我們才能討論增加了藝術的內涵與創新問題,而不可能跨領域研究且去了其他領域,回不來了。除非,藝術家確實走錯了道,選錯了行。
貶低“手藝”也無法抬高“觀念”
由于受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中國藝術家似乎越來越喜歡用“觀念”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藝術”。我們看到近年出現的“觀念”水墨,“觀念”油畫,“觀念”裝置,“觀念”攝影,“觀念”影像等各種展覽。似乎不謂“觀念”,就失去了藝術的當代性、國際性。甚至有的所謂“觀念”藝術家索性直接貶低藝術的“手藝”性來抬高“觀念”藝術的價值。
“手藝”這個詞卻是中國發明的,在唐朝就指的是有一定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手藝”即以雙手與簡單的工具相配合所產生的手工技藝和“藝術”。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那個資源貧乏的年代,我們如今成功的藝術家哪個不是從當年簡單的手繪“藝術技法”入行的?又有多少藝術家當初考大學文化成績是出色的?甚至是今天也沒有改變人們對藝術生文化差的印象。很奇怪,并無多少文化知識的當代藝術家卻大談起“觀念”藝術,不知其“觀念”從何而來。
“手藝”人,是過去對藝術人不怎么高尚的狹隘稱謂。由于工業、科技文明的到來,新材料、新工具、新技術、新思維促使藝術的形式不斷發展,“手藝”這個詞早已不能表達今天的“藝術”。今天,我們通常使用藝術“形式”來代替“手藝”這個詞去形容與手有關的藝術視覺形態。藝術“形式”——這個詞它拓展了“藝術”在視覺世界的重要意義,并發展了視覺藝術的自身歷史進程。所以,有人使用“手藝”這個詞并在當代藝術領域運用,其本身就不恰當或有抬高自己的嫌疑。在兩個時代語境里貶義地使用一個過去的詞來說當代的事,未免有點不厚道吧!
至于,對西方藝術的觀望以及挪用西方藝術的形態與概念,無疑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部分。其實,更多的藝術家不喜歡閱讀,而喜歡道聽途說,最終獲得的訊息也不知已經過期了多久。追逐、炫耀所謂西方“觀念”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在還沒有搞清緣由的情況下,盲目自詡當代“觀念”藝術家。其目的,無非希望顯示一下自身的當代性與國際性,當然,也不排除順便忽悠一下不知情的國人。
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通過對當代社會敏銳地觀察和跨學科、跨領域研究,不知不覺地將所思所學通過藝術視覺“形式”反映在作品中,這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藝術“形式”仍然是藝術家言語的重要表達路徑,而不是其他領域、其他行業或者關于“觀念”本身。在“藝術”還沒有消亡之時,“觀念”藝術依舊是“藝術”。
沒有文化何談“觀念”藝術
“觀念”,指的就是思想或意識。
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就打出“觀念”藝術的旗幟并繁盛一時。有趣的是西方出身的孩子在中國常常會得到過度的領養。可能不這樣就無法提升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地位?
由于當代藝術被理念化、觀念化。不懂藝術的評論家就有了可評論的資格,同時藝術家也極力試圖解釋藝術,這樣便出現如何解釋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所謂“觀念”藝術了。
其實,“觀念”藝術只是西方藝術發展歷程的一個階段。早在1917年偉大的已逝“觀念”藝術先驅死后被人篡奪了“觀念”藝術之父頭銜的杜尚的作品《泉》,就表明了最早“觀念”藝術的誕生。然而,不懂規矩的后人知道他是沒法與活人打官司的,不知是誰是什么時候把“觀念”藝術之父的頭銜給了美國“觀念”藝術家勞倫斯·維納。晚年的勞倫斯·維納良心發現,惱火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觀念”藝術不存在,藝術就是“藝術”。
說到“觀念”藝術,其特點也不僅只注重“觀念”而忽略藝術視覺語言的表達。對于“觀念”藝術作品可能就像杜尚的作品《泉》是個現產品。但是,藝術家如何選擇恰當的現成品也是視覺語言表達觀念的一個難題。否則,藝術家再如何解釋,如果作品本身沒有視覺暗示功能那也是徒勞且不成功的作品。我想,觀念與作品表達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一件作品完全能夠通過語言(母語)解釋就能讓觀眾明白,那么作品有無就都不重要了。所以,杜尚對《泉》之現成品的恰當選擇與作品標題的智慧運用并在一個當時特定的社會語境里,成功地組合成了一個明確的視覺產生之后的隱喻——幽默顛覆傳統的“觀念”藝術作品,無疑是“觀念”藝術的經典范例。這也與杜尚喜愛閱讀、勤于思考密不可分。
在教學中與學生溝通藝術問題時,有的學生時常會過分地強調觀念而忽略藝術表達,我同樣會解釋:好的觀念需要恰當的視覺語言來表達,猶如你有很好的想法去用嘴言說,可是小學語文又沒及格,那只有干著急了!
同樣,中國的語言文字,你掌握得很好或又掌握了多國語言,那么,起碼你與人溝通或周游世界就沒有問題了,更出色一點的就會成為文學家或語言學家。
因此,藝術語言就是藝術家的表達能力。
掌握藝術不同的或更多的藝術語言形式,目的也是更好地幫助表達日漸成熟的“觀念”,重申一下!是通過藝術來表達,而不是其他或擺脫了“藝術”僅僅剩下“觀念”的空殼。
說到“觀念”,那么請問誰沒有“觀念”?一個正常的人應該都有“觀念”吧!但是,他們都是藝術家嗎?都可以成為“觀念”藝術家嗎?如果可以的話,那么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中國當代“觀念”藝術的領軍人物了。這個時候請不要再回到藝術語言或又以藝術的身份出現吧!
說實在的,藝術家首先是個藝術表達的行家里手,閱讀與思考可以幫助藝術家提升藝術作品內涵,但是,主體依然是“藝術”,而不是“觀念”。所謂的“觀念”也是在“藝術”之下發生的后果。如果藝術家離開了藝術主體僅僅去空談“觀念”,結局將被貽笑大方!何況文化修養又那么的貧瘠,也不曾讀過多少書的藝術家們,能有什么價值“觀念”。
顯然,藝術家不要故意地談“觀念”而脫離了藝術語言,脫離了藝術特征,或者說,脫離了藝術主體。讀書、思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對現象的判斷能力,避免盲目地隨波逐流。然而,不讀書卻想成就“觀念”藝術家,這樣,既成不了“觀念”,也丟了“藝術”——如此的“觀念藝術”是在降低藝術的社會作用,結局,恐怕連“手藝”人都不如啦!
原標題: 藝術家不讀書 哪來“觀念”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