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南昌大學推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自主保潔”新政,新政推出后便遭到學生反對,實施沒多久,樓道里垃圾成堆、廁所擁堵,一時間抱怨與垃圾齊飛,“自主保潔”新政遭遇重挫。
實行“自主保潔”,讓學生們增強勞動觀念、錘煉意志,在勞動中學會互助合作,同時讓教育回歸“細節”、“瑣事”,從點滴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校方初衷本無可厚非。新政遭到學生的聯名反對,關鍵在于學校只看到“保潔”二字,卻忘記了“自主”。
這里有一個疑問,學生是參與新政實施的主體,南昌大學在推出新政之前,有沒有充分聽取過學生的意見?媒體報道中并沒有提及,但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今年3月,南昌大學曾在7個學院進行過學生“自主保潔”試點,稱比較成功。但有些畢業生回憶當時情景,還是覺得有些“臟亂差”,原因是學生沒有更多時間打掃樓道,并且很多人都提出過這個問題。那么,在試點時暴露出的問題,為何當時校方沒有重視并尋找解決之策?倘若能在決策前通過聽證會等方式,充分聽取學生意見,有些問題是不是可以避免、新政的內容是不是可以更加完善?
學校固化的行政思維,在新政實施中還有更多體現:部分學院因工作推行受阻,攤派學生干部和黨員打掃衛生;取消清潔工以后,保潔費用轉變為勤工儉學經費,但報酬的標準卻是學校單獨決定的……
部分學生好逸惡勞的懶惰習慣、學校與學生的觀念沖突、政策制定與調研的不周全、實施過程中的簡單粗暴等因素,讓學校和學生站到了兩個對立面上。反對聲中,不乏缺乏吃苦精神和公共意識的學生,但對于政策推行者——學校而言,其最大的問題在于始終把學生當成“被管理者”,而非“自主參與者”,從新政推行前到執行中,都鮮有溝通協商。
讓學生真正“自主”,或許是解決目前尷尬局面的一劑良藥。做法其實并不難,或召開專題研討會時,邀請幾名學生代表,匯總反饋學生意見并加以研究討論;或把“自主保潔”這個課題外包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定方案、敲細節,由學校監督執行狀況;或用勤工儉學等機制去推動“自主保潔”,讓學生以自主參與者的角色加入進來。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首先要問,你是不是屋子的主人呢?
原標題: “自主保潔”新政 “自主”去哪兒了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