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通
臺州青團奇在糅粉的輔料:野菜
郭建利
“棉青”學名鼠曲草
《臺州風俗大觀·清明》(寧波出版社)指明:“菁是田野上蒿、艾一類的野生小草,有清香味,清明后開黃色小花。”何奏簧纂《民國臨海縣志》卷七“風土”引錄《臺州府志》曰:“清明,采菁草雜米面為餌,謂之‘青餅’。蓋菁草性溫,可不熱食也。”清光緒《玉環廳志》載“采菁和粉米為餅以代粢盛,名曰‘菁餅’”。
鄉邦文獻有的寫成菁團、菁餅、菁丸、棉菁,如《古城新韻》(西泠印社出版社)、《臺州市志》。但《歷史文化名城臨海》、《臨海縣志》和《臺州地區志》均作青團、青餅。
青團青餅怎生(怎樣)寫?筆者以為上述的“菁”值得推敲。菁[jīng],本義指花朵。《說文解字》:菁,韭華(花)也。字典里有六個義項:韭菜的花;泛指花;華采;指蔓菁;泛指蔬菜;水草。菁菁:形容草木繁茂。可見,菁是形聲字,古已有之,無論特指泛指皆非我們清明用的鼠曲草。如作假借字,臺州方音又不合。竊以為,用“青”或許更妥。青可泛指綠色的東西,也可特指。如我們口中的青菜,非指青色的蔬菜,而特指那一種菜。再如臺州人嘴里的“花草”,特指廣泛種植用作綠肥、飼料、鮮嫩者也可炒年糕的植物,花草只是俗稱,學名紫云英。假如古代無菁字,民間為此野菜造出這個形聲字,倒也貼切。
我覺得,既然本無其字,那不妨將這種一年生菊科植物寫作“青”,既表音亦扣義,一望而知。臺州方言里的青,學名鼠曲草,別名:佛耳草、黃蒿、香茅、清明草。溫州人叫綿菜。大概因其綴滿白色的絨毛,似棉花,臺州人取了個形象的名字:棉衣青、棉青(有的寫作綿青)。臺溫風俗普遍以棉青搗糊作輔料拌粉,這與寧波蘇州等地取材嫩蒿甚至菠菜汁迥然有別。另有一種花青,葉狹長、邊如鋸齒,易采到但糯性和口味均遜一籌。顯然,棉青除了祛痰止咳、暖胃等藥用價值,添清香,還有著色作用。不但粉皮有嚼勁,散發出特有的清香,單單望到青蔥油亮的可愛模樣,就禁不住饞涎欲滴了。棉青鮮嫩可人,筆者曾鮮炒試吃,望去柔柔的,但咬起來費力,有筋,味道平平。始悟古人只搗漿糅粉的聰明處:兩者相得益彰而避其短。
青團青餣別名及俗寫
棉青搗爛后,小麥粉糯米粉摻聚隊就可做青團了。有圓錐狀、餃子狀、小月餅狀的,餡料咸甜兼備,豐儉隨意,蒸熟后轉日亦可夾冷啜。據說棉青助消化,適合冷食。通常圓的叫青團,扁的叫青餣。但亦有例外:臨海上鄉白水洋等地有的不稱青團叫青裹(小麥粉做的另有麥裹),而下鄉杜橋等地不論圓扁一律叫青餣,扁的做成倒著的大餃子狀。仙居又叫青圓、青丸,天臺叫青餃、青餅。
筆者在家翻查《辭源》《辭海》及洋洋十三卷的《漢語大詞典》的食部,均未查到音近的字。后搬出《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2757頁)才發現“餣”字:“又業切,音腌,葉韻。餌也。……餌謂之糕。……”,簡言之,餣[yè]即指糕餅類食品。由此可知,青腌、青葉之類俗寫僅記其音而未考其義,青餣才是最恰切的字形,音義皆通。
用棉衣青摻粉和苦櫧樹葉作底墊
臺州人做青團青餣,頂地道、頂正規的是選用棉衣青摻粉和苦櫧樹葉作底墊。選花青和用包粽的粽箬即箬竹墊底,都是貪省力的做法。
青餣箬從小一直在講,但我始終不知樹名,“討訊”了幾個生物老師亦勿曉得。直到2006年帶校文學社學生去臨海小芝鎮采風,在下村橋村看到一棵全國罕見的700多年苦櫧樹,才茅塞頓開,恍然知曉。
苦櫧[zhū]樹屬不多見的樹種,不是楮[chǔ]樹。《臺州地區志》、《臺州市志》和《臺學研究》(中華書局)提及“飲食習俗”清明小吃時均誤作“楮樹葉”,可見多數人未作細辨。
苦櫧樹壽命長,葉常綠,枝葉對二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抗性很強。可高達5—20米,有的樹齡長達數百年。果實比板栗圓些,富含淀粉,可做餅或豆腐。故兼具經濟、食用、藥用和園林價值。苦櫧樹葉厚革質,橢圓形,頂端逐漸變為針刺形,葉緣有鋸齒狀銳齒。苦櫧葉硬硬該,有蠟質層,蒸勿爛亦有清香,屬墊青餣的不二佳品。其葉可用多套(次),甚至轉年還能用。
(作者供職于臺州學院)
原標題: 與清明有關的食物和植物名稱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